2007-1025–花蓮溪-溪流の王者-(1/2)

今天我專程跑了一趟花蓮,為的就是要去釣何氏棘魞這種東部特產的溪流魚種,上個月初第一次回到花蓮去探訪這種魚的釣場,雖然遇到花蓮溪水濁的影響,不過還 是在當天水質稍微清澈的支流荖溪釣到這種夢幻一般的溪流魚類。雖然當天所釣到的十來尾何氏棘魞都沒有一尾體長超過20公分,但是第一次以金屬製Spoon 擬餌來釣這種魚卻是前所未有的體驗。後來在9/28教師節那天原本又規劃了一趟花蓮行,不過那幾天實在是身心太疲倦了,以至於在上車前一刻還是去退了火車 票,取消了那天的行程。之後又接連幾次的颱風來襲,這個計畫就一延再延,終於等到10月25號休假的這天,才又再次回到花蓮來探訪這種夢幻中的溪流大魚。

早在上一趟花蓮行回來之後,我就開始為下一趟花蓮行做了許多的準備功課,目標是超過40公分以上的大型何氏棘魞。原先的計畫是直接到鳳林的萬里橋溪,以及 更過去的馬太鞍溪去探勘;按照我所蒐集到的資料顯示,這兩條溪流的水質基本上大多數的時間都會是清澈的,溪流中也棲息著為數不算少的大型何氏棘魞。因此我 打算花一天的時間先在這兩條溪入山口處附近的溪段探勘,先掌握了當地的釣場環境條件之後,然後再找時間選定一條溪往上游探勘。

因此從台北出發的時候就已經做好直奔光復及鳳林的心理準備,以機車的車程來說大概還得騎上1個小時,因此若要當天來回的話,可能實際能夠釣魚的時間只剩下短短的不到五個小時,因此出發前就已經先在地圖上計算出實際里程跟必須花費的時間,方便掌握回程的必要時間前置量。

我搭7:08從台北站開出的直達自強號,因為中途僅停靠宜蘭跟羅東兩個大站的緣故,因此大約只花費2個小時45分鐘便已抵達花蓮車站。我依照慣例出了車站 後租了一台125cc的機車,雖然今天租的機車車況並不好,不過我還是以最快的速度往花蓮溪的方向奔去。今天花蓮當地的天氣是陰天,從潮濕的路面看來應該 是昨天晚上下過一場大雨,因此剛開始的時候心裡其實是非常擔心今天的溪水會是完全沒辦法下竿釣魚的混濁狀態。

到了花蓮溪大橋的時候低頭往橋下的溪面看去,底下的溪水竟然是呈現接近清澈的理想狀態,這實在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看來今天應該是可以順利地下竿釣魚 才對。我匆促地拍了幾張照片之後,回頭便往月眉大橋的方向騎去。到了木瓜溪大橋上往底下的木瓜溪看去,依舊還是渾濁一片的狀態,看來這條木瓜溪好像是永遠 都沒有清澈的一天吧。

再不遠處的荖溪也是完全渾濁的狀態,上個月來的時候這裡還勉強可以下竿,也順利釣到大約十來尾的何氏棘魞,可是今天的溪水卻已經完全渾濁得無法下竿,不過 河床上原本相當嚇人的水牛群已經完全看不到了,還好今天花蓮溪的溪水還算清澈,否則就真的得一路殺到光復才能順利下竿釣魚。

從月眉大橋往下方看去,花蓮溪水依舊是相當的清澈,只不過這附近的釣場環境看起來並不理想,我打算下竿釣魚的釣場應該是大型的緩流或是水深較深的急流與潭區,因此我決定調頭便往更上游的米棧大橋前去,看看更上游的溪段狀況是不是會更好一些。

(下圖:米棧大橋附近的花蓮溪主流,開闊溪流的幅度遠大於北部的山區溪流)

在米棧大橋的上游大約一公里的地方是壽豐溪的匯流口,因此儘管颱風都已經過去了一個多禮拜了,但是底下花蓮溪的水量還是相當的豐沛驚人,許多的激流段溪面 都有將近40公尺左右的寬度,像這樣的溪流寬度若不是採用甩竿來釣魚的話,傳統的溪流手竿釣法就算是拿出24尺長竿,大概也很難克服如此寬闊的溪面及湍急 的水流。

我在橋上稍微觀察了一陣子之後,決定今天就選在這個溪段來釣魚吧,畢竟花蓮溪的溪水不是常常都會這樣清澈的,計畫中的光復到鳳林之行就等下次花蓮溪下游混 濁的時候再去釣吧。下定決心之後立刻到橋的另一頭尋找下到溪床的產業道路,反正開山闢路是身為釣魚人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很快地我便出現在花蓮溪 的邊緣上。我把車停好之後趕緊換了溯溪鞋便往上游走去,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干擾以及尋找比較有可能有大魚藏身的溪段,我下定決心盡可能往上游走去。

沿著溪畔看去溪床到處都是洪水過後的沖刷痕跡,可是竟然完全看不到任何魚類或是動物的屍體遺跡,坦白說我的確有點擔心這溪裡頭可能會是乾乾淨淨地完全看不 到一尾魚的蹤跡。我沿著溪邊往上游邊走邊觀察溪畔的生態,果然真的連一尾小魚或是溪哥都看不到,這個時候我的信心其實是有一點開始動搖了,不過既然來了就 還是實際釣看看才知道。

我走到溪流與山壁交接處無法再走過去的地方後,決定在正前方的一處急流的流尾來試試看運氣,這段流尾的深度大約是在3尺左右,靠近我這側岸邊有一處和緩的 淺灘,我猜想這裏應該會有一些何氏棘魞躲藏吧。其實坦白說,原本我對於何氏棘魞這種魚平日在溪流裡頭喜歡棲息的地形與溪段並沒有什麼清楚的概念,從上個月 來荖溪釣魚的經驗顯示急流的流尾及靠岸邊的緩流區應該會有何氏棘魞棲息,網路上的資訊則建議挑選有消波樁或是障礙物的潭區深處來試釣機會比較大一些,不過 我還是決定先從這段急流尾段的淺水區來試看看。

一開始使用的是上一次在荖溪釣到9尾何氏棘魞的Daiwa出品4克金黃色的Spoon,竿子還是先用V2軟竿搭配6磅火線及2號碳纖導線來釣看看,同時為 了克服花蓮溪主流湍急的溪水,我在Spoon上方大約20公分的位置咬上一顆大約2B的鉛粒,一方面方便拋投4克的輕量Spoon,一方面也可以幫助保持 擬餌在水中的泳層深度。

(下圖:今天所使用的Spoon釣組設計,以及改良式咬鉛配置示意圖)

開始下竿之後完全沒有任何何氏棘魞前來追咬Spoon的魚訊,我又接連換了好幾種不同的Spoon之後也沒有任何魚訊發生,於是我又組裝了另一把硬調性的 7.02尺V3假餌竿來搭配Rapala的路亞來釣魚,結果大概又花了40分鐘左右試過了大約七、八種各式路亞之後,依舊沒有任何何氏棘魞來咬餌的跡象, 這個時候時間已經接近中午的12點半,距離開始下竿已經過了一個多小時了。

此時,我決定到下游面不遠處的一處急流邊緣的緩流區域來試試看運氣,這是一段深度大約在4呎以內的緩流淺水區,大約僅佔溪流流幅的1/4左右的急流流心從 溪流的正中央快速通過,越過流心的對岸也是一段淺瀨緩流,而靠近我這邊的則是一大段水流和緩的洄流區域,這正是我決定下竿的標點。

我拿出最有可能來咬餌的Daiwa的4克金黃色Spoon,然後將釣組拋向正前方的急流流心,同時左手含住打開收線閥的母線,右手則將釣竿稍微放平,慢慢 地感應著急流水流對於Spoon的沖刷力道,一邊適時地放線任由水流將Spoon往更下游的急流流心飄送,一方面又適時地含住釣線避免完全自由漂流的 Spoon被流水沖到溪流底部而掛底。憑藉著母線傳來的微弱力道來感受Spoon在急流之中的漂流動作,然後不斷地重複著放流、收線、再放流的動作,逐步 地將Spoon送往更下游的急流裡頭。

(下圖:Spoon釣組放流釣法操作示意圖)

等到Spoon感應流水的力道變得微弱之後,此時Spoon應該已經到達下游急流邊緣的緩流區域內,而這個在急流邊緣水流較為和緩的區域,正是我今天設定 狙擊何氏棘魞的標點。在第二次拋投的時候,正當我將釣組緩緩收線到前方大約10公尺左右的急流邊緣時,突然間軟調性的V2路亞竿重重地坳了下去,一陣比之 前都還要來得大的力道不停地將線往外拉扯而去,我小心翼翼地收線生怕發生不必要的脫鉤或是斷線的情形,大約在半分鐘之後一尾30多公分的何氏棘魞浮出我的 眼前,時間是中午的12:37分。

(下圖:今天第一尾上鉤的何氏棘魞)

這尾魚是我生平第一尾比較像話的何氏棘魞,因此特別多拍了幾張不同角度的特寫,並且仔細地端詳欣賞了美麗的銀白色魚體跟巨大的白色鱗片,在花蓮溪這樣氣勢開闊的溪流裡頭與何氏棘魞這種美麗的溪流大物周旋,很有北方國家釣大型鱒鮭魚類的那種聲勢與氣魄,非常地令人難以忘懷。

我小心翼翼地將魚兒放回水中,看著美麗的魚兒慢慢地游回到溪流裡頭,心裡頭有種說不上來的滿足感。在整理完有點捲曲糾纏的釣組之後,我又採取相同的策略將 Spoon操控在剛剛中魚的標點內,才一下竿又是一陣更沉重猛烈的魚訊拉著V2柔軟的竿先往下游猛竄,這次的力道比起上一尾還要來得猛烈,最後浮出水面的 是體長大約40公分的何氏棘魞,這尾何氏棘魞真的讓我幾乎無法以左手一手來掌握,我趕緊拿起數位相機又拍了十幾張各種特寫照片,然後又小心翼翼地再將魚兒 放回到溪流裡。

(下圖:第二尾是體長接近40公分的何氏棘魞)

接下來的大約一個小時裡頭,我又在同樣的標點內釣到兩尾體長均超過40公分,以及一尾30多公分的何氏棘魞,然後魚訊開始慢慢地沉寂了下來。因此我順流稍 微往下游移動了幾公尺,就在這個時候,我突然看見下游大約十多公尺靠近岸邊的淺水區域,竟然有好幾個巨大的背鰭在水面上搖晃,定下眼神一看似乎是何氏棘魞 三角形的背鰭,原來網路上釣友提到何氏棘魞會在淺水區域出沒,在水面上露出背鰭的說法的確是確有其事。

(下圖:第三及第四尾是體長超過40公分的何氏棘魞)

—- 未完,待續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