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棘魞這種溪流魚種一直到以釣魚人雜誌為主的北部釣友團體,開始有系統的開發各種專門釣法及公佈生態習性之前,絕大多數北部的釣魚人對於這種東部溪流裡 頭的魚種其實了解的非常的有限。在路亞及Spoon等等擬餌釣法還沒引進之前,本地的釣友都是使用活餌或葷餌沉底釣的方式來釣取何氏棘魞這種魚,不過更多 的捕獲紀錄大多來自當地住民非法的毒、電捕撈的方式。
按照著名魚類學者清華大學曾晴賢教授的說法,遠古時代當台灣本島還與大陸板塊相連結的時候,本島東南半部基本上是屬於今日珠江流域生態體系的一環,因此也 造成了本島的何氏棘魞今日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形。事實上,何氏棘魞並不是台灣特有的溪流魚種,在今日的中國東南半部水域裡頭,還是棲息著跟本地何氏棘魞在分 類學上完全相同的魞屬魚類。
為了了解何氏棘魞這種魚類真正的分布情況與種類,我去查過了不少國內外的魚類專門網站及書籍,根據由伍漢霖、邵廣昭、賴春福三位魚類學學者所編纂之「拉漢 世界魚類名典(Latin-Chinese Dictionary of Fishes Names)」一書所述,目前已經確認屬於棘魞屬(Spinibarbus)的魚類總共有以下七種:
Scientific Name | Nomenclator | Chinese Name | Taiwan Name | Another Name |
Spinibarbus caldwelli | (Nichols, 1925) | 喀氏倒刺魮 | 喀氏倒刺魮 | 光倒刺魮 |
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 (Oshima, 1926) | 鋸齒倒刺魮 | 鋸齒倒刺魮 | |
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polylepis | Chu, 1988 | 多鱗倒刺魮 | 多鱗倒刺魮 | |
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yunnanensis | Tsu, 1977 | 雲南倒刺魮 | 雲南倒刺魮 | |
Spinibarbus elongatus | Oshima, 1920 | 長身倒刺魮 | 長身倒刺魮 | |
Spinibarbus hollandi | Oshima, 1919 | 光倒刺魮 | 何氏棘魞 | 喀氏倒刺魮 |
Spinibarbus sinensis | (Bleeker, 1871) | 中華倒刺魮 | 中華倒刺魮 |
雖然在正式紀錄上總共有7種魞屬魚類存在於世,但是經過近年來更詳細的基因比對分類之後,確認其中某些種類的魞魚其實是完全相同的種類。舉例來說,其中的喀氏倒刺魮、光倒刺魮與本地所謂的何氏棘魞,在魚類分類學上其實都是同一種魚。
(下圖:大陸網站公佈的中華倒刺魮照片,跟本地何氏棘魞的幼魚倒是有幾分相似,資料來源:網路照片)
不過根據一些台灣學者(繁玉萍,2001)針對何氏棘魞所做的魚類DNA結果顯示,雖然本地的何氏棘魞族群在外觀上與大陸同種同類外觀幾乎沒有明顯差異 性,但是在基因特性上卻是兩個獨立的種群。雖然如此,大陸網路上所公佈的所謂的喀氏倒刺魮、光倒刺魮外觀照片,其實仔細地觀察一下還是跟本地所出產的何氏 棘魞似乎有一些說太不上來的差異。
大陸的網路上常常提到的Spini-barbus魚類,一般來說有三種:中華倒刺魮(Spinibarbus sinensis)、光倒刺魮(Spinibarbus hollandi)以及黑背倒刺魞(亦即喀氏倒刺魮Spinibarbus caldwelli)。按照拉漢世界魚類名典的說法,其實黑背倒刺魞跟光倒刺魮都是同一種魚,也就是台灣所謂的何氏棘魞。不過,即便是大陸本身的網站對於 這幾種魞屬魚類也是搞得非常地混亂跟複雜,再加上兩岸在中文魚類名稱上還未統一的緣故,因此我在閱讀整理這些資料的時候還是感到非常的困惑與吃力。
(下圖:大陸網站公佈的黑背倒刺魞照片,又跟本地何氏棘魞長得不太一樣,資料來源:網路照片)
在本年度10月號的日文版釣魚人雜誌裡頭,刊載了一篇幾位雜誌編輯專程到尼泊爾釣魚的遊記,其中的兩幅漁獲的照片一看之下與本地所出產的何氏棘魞外型幾乎完全相似,唯一的差別僅僅在尼泊爾所出產的體色是金黃色系,而台灣本島出產的何氏棘魞是銀白色的。按照雜誌的說法,當地人稱之為「神樣的黃金魚」。台灣本地出產的何氏棘魞幾乎都是灰色背部及銀白色鱗片的色系,雖然說網路上有本地金黃色何氏棘魞的傳聞,但是與照片裡頭尼泊爾所出產的美麗金色質感,其實還是有段相當的差距。但是這些日本編輯所釣獲的金黃色何氏棘魞,在分類學上到底是屬於上述七種魞屬魚類的哪一種,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了我好一陣子,結果竟然在一個 相當偶然的機會下讓我找到了答案。
(下圖:10月號的日文版釣魚人雜誌裡頭「神樣的黃金魚」根本就是金黃色何氏棘魞,資料來源: 日文版釣魚人雜誌)
(下圖:左下圖下中間那兩尾魚像不像本地的何氏棘魞,資料來源: 日文版釣魚人雜誌)
國家地理頻道有一集專門介紹印度水獺生態的節目「印度水獺樂園」,節目內容在介紹一群生活在印度國家公園裡頭的水獺族群的同時,也稍微介紹了水獺生活環境裡頭的其他生物跟食物來源。其中有一幕介紹到在水獺生活的溪流裡頭棲息著大群的鰷魚(Minnow),是該地區溪流生態系主要的餌料生物來源,結果鏡頭一 轉竟然出現一幕河邊的淺水域有大批金黃色,像是尼泊爾所出產的何氏棘魞的魚類在捕食著鰷魚群,節目的旁白說明這種魚類稱之為「黃鰭結魚」,是印度當地溪流裡頭頂層的掠食魚種,最大的體重可高達20公斤以上。從畫面裡頭半露出水面的鱗片及背鰭顏色判斷,應該跟日本編輯在尼泊爾所釣到的應該是同一種魚。
後來,在節目的後半段又出現一幕一尾恆河鱷在溪邊的淺水域休息的畫面,畫面裡頭同時還可以看到在這尾鱷魚旁邊幾公尺處,有兩尾非常壯碩的魚在淺水域休息,因為鏡頭是由上下拍攝的緣故,因此這兩尾魚的外觀及體型拍得非常的清晰,我幾乎能夠確定這就是尼泊爾的那種同類型的金黃色何氏棘魞。
於是我到網路上去搜尋所有跟「黃鰭結魚」相關的資料跟圖片,果然讓我在一些國外的釣魚網站裡頭找到許多相關的資料跟照片,從這些網路照片來看這種所謂的 「黃鰭結魚」,幾乎根本就是體型巨大的金黃色體色的何氏棘魞。後來我又去查了「黃鰭結魚」的魚類學分類資料,這種跟何氏棘魞幾乎完全一樣的溪流魚類,竟然 在分類學上是跟何氏棘魞屬於完全不同的分類。這兩種魚雖然都是屬於淡水的鯉科魚類(Cyprinidae),但是本地的何氏棘魞在分類學上自成一個獨立的 棘魞屬(Spini-barbus),而這尾所謂的「黃鰭結魚」卻是屬於Actinopterygii (ray-finned fishes)的魚類,正式的學名稱之為Tor Putitora,是英國魚類學者Hamilton在1822年命名確定的。
(下圖:這就是所謂的「黃鰭結魚」,像不像巨大的金黃色何氏棘魞,資料來源:網路照片)
按照網站(http://filaman.ifm-geomar.de/Summary/SpeciesSummary.php?id=9194)的資 料,「黃鰭結魚」這種魚主要出產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溪流流域裡頭,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與與不丹等幾個國家,不過其他的資料卻顯示 泰國似乎也出產這種魚類。這種魚是亞洲出產的幾種大型淡水魚類之一,非正式的文獻記載最大體長可以達到275 cm,最大體重高達54k公斤的驚人體型,因此本地所出產的何氏棘魞即便是長到如原住民朋友所說的十多斤的體型,其實也是完全沒什麼令人感到意外的
這種「黃鰭結魚」在印度當地是相當重要的釣遊跟食用魚種,也是國際釣魚組織IGFA正式承認的釣遊魚類(Sport Fish)之一。「黃鰭結魚」在印度當地又稱為Golden Mahseer,Mahseer是印度當地泛指這一類溪流魚種的通稱。「黃鰭結魚」生活的棲地型態基本上跟本省所出產的何氏棘魞是相當的類似,都是生活在 河川的中、上游流域裡頭,也都是喜歡水流較為湍急的岩石溪流底部。印度出產「黃鰭結魚」的大型溪流在夏季喜馬拉雅山冰雪融化的時候,會有明顯的暴漲的情 形,因此一年之中會有一段時間溪流的水質是渾濁不堪的,這跟台灣東部的溪流情形相當的類似,只不過「黃鰭結魚」在產卵期有集體往上游洄遊產卵的現象,本地的何氏棘魞是不是有相同的習性我並沒有找到更進一步的資料。
「黃鰭結魚」的日常主食也是以各種的魚類、浮游動物、水生昆蟲以及一些植物碎屑為主,像節目影片中「黃鰭結魚」大舉在淺水域捕食類似本省溪哥魚的鰷魚的情形,跟我在花蓮溪淺灘看到大型何氏棘魞追逐不知名小魚的情形非常相似。從網路上的照片來看,「黃鰭結魚」的頭部與口部構造幾乎跟本地的何氏棘魞長得一模一樣,都是有兩對大觸鬚的大型吸入式口器構造,這是Barbus這類魚類特有的特徵,像是歐洲大陸非常重要的釣遊魚種Barbel就是跟「黃鰭結魚」及何氏棘魞都有類似的外觀構造及生活習性,這也是何氏棘魞學名(Spini-barbus)裡頭有個barbus的緣故。
(下圖:這尾「黃鰭結魚」的嘴巴像不像我們的何氏棘魞,資料來源:網路照片)
—-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