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9-南澳北溪-溪流の王者

今天我從南澳北溪的下游一口氣走了將近七個小時的時間,幾乎把整個下游溪段都完全探索過一次,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我竟然只釣到個位數的漁獲量,而且都還是拿不上檯面的小捲,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先從今天的溪流狀況來說起,今天是出水之後水質轉為清澈的下竿良機,按理說是一個釣況應該不差的一天,但是實際的狀況卻是十分的出乎我意料之外,坦白說,在釣遊回來的路上我是百思不得其解,而且事實上幾乎在過了一年多之後的此時,我才在最近幾次跟一位釣魚朋友同時間競釣同一處蘭陽溪溪段的經驗當中,才體會到這天在南澳北溪所遭遇到的困境的原因與應對之道。

事實上這天在南澳北溪的最後兩個小時,我已經在不知覺間找到突破的策略,只可惜已經接近釣遊的尾聲,而我當時其實也根本沒有意識到我已經來到一個觀念及技巧的突破點,而這個領悟卻也是在經過一年以後的此時此刻,總算才恍然大悟了過來。

先談談今年(2021)以來在蘭陽溪的心得領悟,我跟前面提到的這位朋友好幾次不約而同在同一個時間來到同一個溪段釣魚,不管是雙方各自垂釣、還是一前一後,他的釣獲量總是都在我的3倍左右,而且他所花費的時間經常比我的來得要少,換句話說,他是以一種非常有效率的方式在釣魚,而這個優勢或者說是策略,是造成釣獲率巨大差異的結果。後來我在跟他交換釣魚經驗之後,終於才了解到之間的差異所在,同時也因此回頭體會到這天在南澳北溪所遭遇到的困境的原因所在。

簡單的來說,這位朋友所採取的是典型的Power Fishing策略,換句話就是快速的移動換點,每個點都以最合適的擬餌及手法來誘釣,因此能將釣果極大化。這位朋友在每一個釣點都使用三種擬餌,一開始先用Top Water搭配遠投的方式狙擊毫無戒心、尚在瀨頭及淺水域活動的大捲,然後在魚群開始有戒心之後,改採下沉米諾攻略中層及流心邊緣的魚群,最後當魚群產生戒心往深處及瀨頭移動之後,拿出金屬亮片直接下沉到底部,採取敲底漂流的方式繼續誘釣深處的捲仔,因此,在同一處釣點內他經常能夠釣獲十尾左右的魚群,而僅僅採用米諾的我,基本上三尾已經是一般的極限了,這也無怪乎雙方的差距是以倍數在衡量。。

另外,我通常採取逆流溯釣的方式釣魚,而他除了逆流溯釣之外,回程則是以亮片一路敲底漂流下來,一直到原先下切溪谷的點為止,而這個回馬槍策略經常能夠再增加數尾以上的漁獲量,因此累計下來我的釣獲量是遠遠不如他。

當然,我會面臨這個困境除了技巧觀念沒有突破的緣故外,我過份執著於採用單一種類擬餌也是主因之一,這其中是有自己的堅持及任性的因素,一來是自己堅持徹底摸透每一款擬餌的性能及手法,因此經常一隻擬餌打全場,各種地形地貌都嘗試以手法跟技巧來克服,並且透過這個過程去領悟到更深一層的觀念,然而經常遇到的困境就是會一路苦戰到底,就像這天在南澳北溪所遭遇到的情況一樣。

這天在南澳北溪一開始也是用仿史密斯的D-Contact擬餌開場,而且一直堅持到收竿前約一個小時的時間左右,然後才領悟到使用自重更大,更快速下沉的D-Concept下沉米諾來應對出水之後、水量大增、流速極快的急流及瀨瀑,果不其然在更換了這種下沉速度更快的擬餌之後,就在一個小時以內釣獲了數尾捲仔,明顯地突破了當天稍早所遭遇到的困境。

從前的觀念認為捲仔在出水之後會消失無蹤一陣子,因此剛出水後的釣況並不會很理想,現在才明白出水之後捲仔魚群基本上還是棲息在躲避大水沖刷的底層水洞附近,必須要等到溪水穩定數日之後,魚群才會回到原先棲息的潭頭及岸邊緩流區域。因此,此時若堅持採用下沉速度緩慢的D-Contact擬餌針對岸際水域來作釣,基本上是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相反的,應該採用泳型穩定,自重大,下沉快速的擬餌直接攻略水域底層,才有突破困境的可能。

另外一個問題是,自己當時候的手法還不夠細膩,基本上還是僅針對D-Contact容易施展的潭尾緩流及淺水域作攻略,許多小範圍回流及急流底層都有可能藏匿魚群,自己反而一直略過這些標點,的確凸顯了自己在觀念上的侷促性,而且這其中的突破點竟然也是在一年之後,在另外一條溪流水域追逐捲仔魚群的時候,終於恍然大悟了過來,這真的是值得記錄下來的一段感想與心得。

總之,就此時此刻而言,我的確是面臨了釣捲技巧與觀念上的突破困境,儘管今年以來更換了新的裝備,也刻意完全避免使用D-Contact,試驗性地改採各種類型的擬餌,然而遭遇到困境難以突破也是事實,這是接下來該好好沉澱思考的一個命題。也藉著2020年春天的這趟釣遊日記作個回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