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Spinibarbus Fishing Report-(2): Spoon in Japan and Taiwan

2008 Spinibarbus Fishing Report-(2): Spoon in Japan and Taiwan


日本Spoon釣魚的現況

日本溪釣使用Spoon的場合主要是以人工管理池及中小型天然溪流為主,這類的人工管理池一般來說有人工挖掘的池塘或小湖,以及攔截部分天然溪流段兩類, 不管是人工開鑿的湖泊或是溪流段,這些針對鳟科魚類使用Spoon來釣魚的釣場型態,基本上水流湍急及複雜的程度都無法跟台灣大部分出產何氏棘魞的溪流相 提並論。

另外一類使用Spoon的場合是一些中、小型的天然溪流,其規模與型態大致上與台灣北部溪流相當,這些天然溪流雖然也有湍急的瀨區及深潭,但真的要跟花蓮溪、秀姑巒溪這些東部大型溪流相比,水流湍急與複雜的程度還是差上一大截。

因此日本溪釣所使用的Spoon主流產品,大體上是以自重5克以下的為主,雖然某些管理池裡頭放養的虹鱒或是棕鳟(Brown Trout)也有3、5磅以上的大傢伙,然而對付這些在人工環境裡頭生長的鱒魚來說,其實這些輕量Spoon已經足夠了。


美國的情況

我在今年春天從網路上買了一些北美當地拿來釣鱒鮭魚類的中、大型Spoon產品,不過截至目前為止這些產品絕大多數都還沒有下過水,因此嚴格說起來也不知 道其效用如何。北美當地的釣友大多是拿Spoon來釣像是Steelhead、Trout、Salmon一類的鱒鮭魚類,大多數操作的方式也是以拖曳的方 式來釣魚。整體來說,北美的Spoon產品在設計樣式、花色、以及泳形上都跟日系產品有顯著的差異。嚴格說起來,應該是比較不適合台灣本地的釣魚環境。

(下圖:這些在美國釣具網站買回來的中、大型Spoon,截至目前為止都還沒有下水釣過魚)


順鉤與倒鉤

從雜誌、釣具型錄以及自己實際在台灣買到的Spoon產品來看,日本原裝Spoon有將近2/3的比例是使用沒有倒刺(Barbless)的尾鉤設計,市 面上買得到的替換尾鉤產品,像是Gamakatsu的SBL35等都是無倒刺的產品。這是因為日本人釣鱒魚的場合有很高的比例是在人工的管理池來進行的緣 故,此外日本當地溪流裡頭所出產的山女鱒體型也多在30公分以下,日本釣友的釣魚習慣及文化也遠遠超過我們,希望盡量減少倒鉤對魚類所造成的傷害,因此才 會有這樣高的順鉤使用比例。

我自己也是順鉤的使用愛好者,我在手竿溪流釣使用順鉤已經超過十年以上的時間,然而在花蓮溪釣何氏棘魞的時候,我卻發現到順鉤脫鉤的比例相當的高,根據我後來觀察的結論發現到有以下幾點情況顯然是跟日本釣鱒魚的條件有所差異,應該是造成何氏棘魞高脫鉤比例的原因。

第一個顯著差異是體型及拼勁,何氏棘魞平均上鉤的體型大多在30公分左右,上鉤之後拼鬥的力道與持續力,的確明顯地超過了我在北部溪流釣到的從養殖場逃逸相似體型的虹鱒。

第二個差異是釣場的環境,何氏棘魞棲息的東部溪流大多幅員寬廣、水流湍急,棲息在這些水域裡頭的何氏棘魞,其力道及野性毫無疑問地會遠超過棲息在人工環境裡頭的養殖鱒魚。

第三個差異性是釣魚的範圍及距離很大,我自己使用放流的手法釣何氏棘魞的距離大多在50公尺以上,在這樣長距離的水尾處釣到體型超過30公分以上的何氏棘 魞,大多需要花上一點力氣才能逆流將魚兒撈到撈網內,在這段逆流搏魚的過程中脫鉤逃逸的機率很高,即便是使用有倒刺的尾鉤偶爾也會發生意外脫鉤的情形,這 跟在水流和緩的人工環境釣養殖鱒魚是有很大的不同。

(下圖:棲息在幅員寬廣、水流異常湍急的東部溪流裡的何氏棘魞,其力道與拼勁遠超過人工飼養的鱒魚)


第四個差異是使用釣竿的調性問題,通常使用順鉤的場合都會搭配較輕量柔軟的釣竿,利用柔軟竿先的緩衝效果來保持順鉤與著鉤處的緊密與牢靠,若是採用比較堅 挺的竿先來釣順鉤,則很容易因為魚兒掙扎扭轉而意外脫鉤,這個問題對於使用硬調性Driver路亞竿來釣何氏棘魞的我而言,是特別明顯易見的問題。從實際 的經驗中也顯示一些原廠即已配置無倒刺尾鉤的輕量Spoon,的確會發生中途脫鉤的問題。之前使用軟調性的V2路亞竿還沒感受到明顯的傾向,後來改用了 Driver之後就頻頻發生中途脫鉤的情形,這也是後來我改用有倒鉤的Gamakatsu B52專用鉤的緣由。


Spoon的顏色

日本釣鱒魚所使用的Spoon顏色真的是琳瑯滿目、五花八門,甚至於比Spoon原發源地北美地區的顏色花式種類還多,其製作工藝精細的程度也遠非其他地 區Spoon產品所能比擬。日本釣鱒魚所使用的Spoon當中,像是螢光紅、黃、明黃色、鮮紅及藍色等明亮色系的比例很高,而這些色系的產品在台灣本地市 場上並不常見。本地店頭裡頭所販賣的Spoon絕大多數都是以金、銀兩個色系為主,包括了與其他色系搭配的像是金-紅、金-綠、金-藍,或是類似雷射貼紙 效果的鍍色塗裝。不管是在以大型闊嘴郎、馬口魚為主要對象魚種的北部地區,或是以何氏棘魞為主的東部、南部地區,這些金、銀色系的Spoon都是市場上的 主流產品。

以何氏棘魞為例,實際上各地釣友包括我本人截至目前為止的看法,大體上也是認為金色系的Spoon對於何氏棘魞的吸引效果最佳。依我在東部三條主要出產何 氏棘魞的溪流,包括了花蓮溪、秀姑巒溪以及卑南大溪實際的釣魚經驗來看,這些溪流裡頭所出產的何氏棘魞都對金色系的Spoon情有獨鍾。

(下圖:市面上Spoon的顏色千奇百怪,然而何氏棘魞還是對金色系的Spoon情有獨鍾)


自重的問題

就我所知道的情況來說,目前採用Spoon來釣何氏棘魞的釣友當中,應該是只有我會搭配鉛粒來操作Spoon。事實上,這種作法並非是主流的操作方式,包 括了日本本地以及北美地區,所有釣Spoon的釣魚人都沒有搭配鉛粒來使用的情形。在遭遇到必須遠投或是對抗湍急水流的情況時,通常的作法都是改採自重較 大的中、大型Spoon,一般的看法認為外加的鉛粒會明顯地減弱Spoon泳型的自然性與吸引力,事實上我自己也發現到在水流和緩的水域使用外加鉛粒的方 式來操作Spoon,的確會讓Spoon的活潑程度大打折扣。

然而在水流異常湍急的東部溪流當中操作輕量Spoon,若沒有外加鉛粒的幫助,是無論如何都達不到遠投距離及保持適當泳層的基本要求,改用大型Spoon 之後雖然可以解決上述的兩個問題,但是大型Spoon泳型的生動程度其實是不如輕量Spoon,連帶地何氏棘魞的釣獲比例也會大幅地下降。

簡而言之,在Spoon上頭增加鉛粒來使用的情形應該是屬於針對東部大型溪流的特例,並不必然是標準的操作方式,增加鉛粒之後對泳型所產生的遲滯效果主要是藉著湍急溪水的沖刷來改善,因此,水流的程度是決定鉛粒配重的主要考量因子。

(下圖:採用搭配鉛粒的放流式釣法之後,我釣何氏棘魞的成績有令人感到訝異的明顯提升)


竿子的調性

橡皮王及後山倫幾位花蓮當地釣何氏棘魞的前輩,似乎都是偏愛輕量、軟調性、小磅數的鱒魚竿,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必須搭配輕量的Spoon來操作及拋投,倘若使用Driver竿來拋投沒有配鉛的Spoon釣組,其實是很難操作得很順暢。

就溪流的環境、何氏棘魞的體型力道、放流的距離以及相對應的作合確實度而言,這種軟調性的輕量鱒魚竿其實是不適用的。我承認這把Driver的調性其實並不是那樣理想,不過在長度、彈性、操作性等整體的評價上,其實也算是一把中肯實用的標準配備。

(下圖:這把廉價的國產Driver算得上是一把實用的何氏棘魞Spoon標準竿)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