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棘魞釣法研究心得-(11)

釣魚的策略

釣魚為何要有策略?明明只是簡單的釣魚活動,只要將釣組跟釣餌丟到水裡去不就是釣魚嗎?事實上現在的釣魚活動已經不是這樣地輕鬆容易,真的要能順利地釣到 水裡的魚,除了裝備與釣具必須要花一點投資跟功夫之外,也必須要有相對應的技巧(Skill)與策略(Strategy)。技巧的部份已經在前面解釋得相 當的清楚了,策略觀念的部份則必須再花一點時間跟篇幅來解釋。

釣魚活動為什麼要有策略,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點理由來解釋,首先,現在各地的天然水域裡頭已經沒有數量龐大、胃口大開的魚群可以供人垂釣,第二,在釣魚 活動蓬勃發展之後,經驗夠、技巧高超的釣魚高手大有人在,因此,許多天然水域裡頭容易上鉤的魚已經被人釣得超不多了,剩下來的都是一些小心索餌、生性刁鑽 的魚兒,要想釣上這些龜毛謹慎的魚群,已經不是裝備精良與技術高超的問題而已,還必須要有配套的策略才行,以一句簡單的英文貼切地來形容就是 Fishing smartly,白話一點地來說就是要聰明地來釣魚。

在面對花蓮溪這種溪流寬度動輒2、30米的大型溪流,如何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頭迅速、順利、或者說有效率地找出魚群棲息藏身的標點,基本上就是釣魚能否成 功的第一個關鍵問題。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詳細解釋過流帶、釣層以及熱區的概念,因此對於如何選定何氏棘魞的標點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但是,實際上站在如此 廣闊的溪流邊來釣魚的時候,往往也是不知道該如何開始下手。

許多人採用的方式通常都是針對自己判斷最有可能藏有魚群的標點來下竿,基本上這種作法倒也實際可行,如果經驗與觀念都到一定的火候,基本上也都能順利地找 到魚群藏身的地點。不過更有效率的作法應該還是要引進系統化的策略概念,簡單地來說,面對寬廣的溪流來下竿的時候,除了像前面提到過的已經憑經驗判斷出可 能藏有魚群的標點,但是拋投下竿的時候還是有系統地逐步試探與逼近。

我的作法是這樣的,先將面前的溪流先大略地劃分出幾個搜尋的區域,然後每個搜尋的區域以相同的放流方式仔細地掃過幾次,當擬餌在通過這個區域內自己預期可 能會有魚群藏身的標點時候,要刻意地做出細膩的晃餌及操竿動作,如果飆點內確實有魚群藏身的話,剩下來的問題就只是如何將魚釣上來的問題。

釣組的設計

在釣組的設計與搭配方面,我已經在前面的文章中簡單地提到過相關的細節,基本上我釣何氏棘魞所使用的釣組是由捲線器的母線跟一段適當長度的導線 (Leader)所組成的。母線的部份我自己都是採用4’磅的火線(Fire Line),基本的考慮是長距離的作合強度及釣線捲曲的問題。導線的部份都是採用高純度碳纖線,號數從1.5、1.7、2.0到2.5號都使用過,使用碳 纖線的理由在於高材質比重容有下沉快速而且有拋投順暢的優點,此外良好的切水性也使得於訊的傳遞較為敏銳鮮明。

導線的長度通常由釣場環境跟採取的釣魚策略來決定,在湍急的溪段釣假餌通常需要放流一大段距離,因此釣組在水中下沉或是飄流的部份會增加,為了減低水流對 於火線母線的牽制與影響,因此通常會採用比較長比例的導線。此外,風大的時候我也會增加碳纖導線的長度,高比重及低黏滯阻力的碳纖線在風大的場合可以有效 地減低風阻的效應,若再配合採用更細線徑的導線,在東北季風颳起的時候也能順利地拋投釣魚。我所使用的導線長度大多在兩倍竿長左右,某些情況下也會用到超 過20呎的長度。

咬鉛的部份則依照前面所提到的基本原則來配置,一般來說都是以距離擬餌大約20公分左右的位置開始,重量的部份在採用Spoon擬餌的時候大多配合 1B~2B咬鉛即可,因為金屬製的Spoon本身已經有相當的重量,太重的配鉛反而容易造成掛底的情形。釣軟蟲的時候則從2B~6B都可以使用,同時配合 軟蟲的大小及阻力來配置,以能夠獲得最活潑泳型的最少配鉛量為基準。

調整配鉛的重量跟位置可以做出各種不同的擬餌泳型與動作,再配合前面過的各種晃餌手法,可以得到非常多種的變化。此外,我並不建議使用汲頭鉤來釣軟蟲,在 花蓮溪這種湍急的釣場裡頭一般的汲頭鉤非常的容易掛底,此外輕量的汲頭鉤本身配置的鉤子尺寸都太小,拿來搭配2~3吋的軟蟲來釣何氏棘魞並不是很恰當的作 法,大型的汲頭鉤本身的配重又太重,根本做不出任何輕巧細膩的軟蟲泳型。

我自己在釣軟蟲時候一直以來的觀念就是配鉛要盡量做到輕巧,除了必要的幫助拋投及下沉的考慮之外,配鉛應該是扮演著幫助晃餌動作的角色,越是輕巧越能生動自然地表現出擬餌的吸引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