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7-貢寮の雙溪釣行
自從2009年底搬回宜蘭居住之後,我就不曾再到東北角附近的基隆河及雙溪流域釣魚了,這兩條終年水量穩定、溪水清澈見底的溪流,曾經是我常常造訪、探幽尋奇的好地方。那幾年裡經常跟朋友從松山車站搭乘清晨開往宜蘭方向的電聯車,在幾十分鐘的車程之後或者從依畔在基隆河岸的侯硐、三貂嶺車站下車,或者多花個幾分鐘的車程來到另一邊雙溪流域旁的牡丹、雙溪或是貢寮車站,下車之後沿著鐵道旁的小路信步尋訪可以下到溪畔的小徑,然後拿著簡單的清流釣魚裝備,在風光明媚、悠閒恬適的山野之間享受著一整天的輕鬆釣遊時光。
那幾年基隆河跟雙溪的釣況都還算令人滿意,溪流裡頭除了常見的溪哥魚之外,石賓魚的數量也多到讓人訝異,此外北部溪流裡常見的竹竿頭、大目孔,甚至是放生客放流之後繁衍生息的鯽魚跟鯉魚,也是經常吃餌上鉤的魚種。在南北勢溪接連封溪護魚之後,這兩條溪流就成為我們稍解溪流釣癮頭的好去處。
最近這大半年以來,我出門釣魚的時間真的是明顯地減少了,為了幫忙照顧兩個年幼的小孩,我大多只能在住家附近10分鐘車程範圍內的釣場來下竿釣魚,釣魚的時間大多也只是數十分鐘到一、兩個小時以內而已。因此,像今天這種要出門半天以上的溪流釣行的機會真的是少之又少。
這次連續三天的228假期我還是一如往常帶著一家人回到淡水的岳父母家度過,只不過我早在一個禮拜之前就打定主意要勇敢地提出假單,好好地享受著難得的兩天釣魚假期。原本的計畫是要到大里海邊回味一下豪邁的磯釣樂趣,沒想到假期這幾天竟然都是晴空萬里的好天氣,依照以往的經驗來看這的確不是一個理想的磯釣釣魚天。今天早晨在從淡水驅車趕回宜蘭的路上,我就打定主意要享受一個完全沒有計畫、隨性輕鬆下竿的釣魚天。於是,回到宜蘭家中之後就翻找出那些許久不曾出來見天日的溪流釣裝備,然後趕赴火車站搭乘著十點左右出發的電聯車,前往那大約50分鐘左右車程的貢寮雙溪河畔。
(星期天的清晨電聯車上沒有多少的遊客)
像這樣一個連續假期的星期天早晨,今天車站裡頭的遊客其實並不算太多,我所搭乘的北上電聯車上看起來大多都是短程旅途的乘客,電車在通過了頭城車站之後,車廂內果然就只剩下三三兩兩、零落而座的遊客。
我刻意選擇坐在靠山這側的橫排座椅上,抬起頭來剛好可以面對著遠方的海景,平靜海面在燦爛陽光下漾著粼粼波光,海面上反射的波光穿透偌大的透明車窗,在寬廣的車廂內灑落著迷樣一般的光芒。稍微抬起頭來往更遠方的藍色天空看去,巨大的龜山島在淡淡的薄霧中若隱若現地。平靜的海面,遠方的晨霧,蔚藍色的天空,不知覺間讓人有種彷彿置身在神隱少女經典的水上電車場景一般的幻覺。
大約在經過50分鐘左右的時間之後,列車終於抵達了座落在雙溪河邊的貢寮車站,我在車站前的小雜貨店補充了必要的飲水跟幾包充飢的科學麵之後,接著走到附近的飲食店買了一個當地頗有名氣的便當,這是每次來貢寮釣魚都一定會來享用的美味便當。之後慢慢地在暖暖的初春陽光之下一邊欣賞著鐵道沿線的風景,一邊信步地沿著道路朝著通往溪邊的小徑走去。
(每次來貢寮釣魚都一定會來享用的美味便當)
我從貢寮舊橋旁邊的農用小徑下到底下的雙溪河畔,然後在巨大橋墩的陰影背面卸下了一身的裝備,隨性地跌坐在緊鄰溪畔的橋墩基座上,開始慢慢地享用著美味的午餐便當。雖然已經是接近正午時分了,然而初春時節的陽光卻是這般地溫暖且宜人,明亮陽光下清澈溪流的底部成群穿梭游動的小魚翻騰著銀白色的亮光,我在享用美味便當的同時,也仔細地觀察著溪流周邊的情況,在心底預先構思著接下來的釣魚策略以及相對應的釣組設計。
這幾年來我通常都是到了釣場才開始組綁製釣組,這當然不是因為自己偷懶或是太過隨性的問題,而是長久以來的經驗顯示,唯有針對當天的釣場現況來綁製釣組才是真正切合實際的作法。很多人嫌在現場綁製釣組太過麻煩,同時為了節省綁製釣組所浪費的釣魚時間,因此大多是在家裡就預先綁製好幾組釣組。然而,我後來慢慢地發現到,即使是在出發之前已經對於釣場的特性有相當程度的了解,然而到了溪邊之後卻總是會發現還是有一些地方必須作及時的修改,常見的問題像是溪流地貌的改變,水位深度的變化,甚至於下雨或是刮大風的影響,常常會讓前一夜辛苦預先綁製的釣組完全無用武之地。因此,我後來就都是到了溪流邊觀察了當天溪流的現況及特性之後,再決定採用的釣魚策略及搭配的裝備與釣組,事實也證明了這樣才是比較務實有效率的作法。
今天還是拿出自己最習慣的Shimano「天平」18尺溪流竿,這把具備3節Zoom伸縮功能的溪流竿堪稱是Shimano C/P值很高的入門款溪釣竿,除了價格相當經濟實惠之外,操控的手感跟竿身的強度表現也都在水準之上,因此,這幾年來一直是我最喜愛使用的溪流釣標準竿。
在釣組的部份則是採用4磅的尼龍線作為母線,底下透連一條約2尺長的碳纖子線,碳纖線則採用慣用的Toray ACE 0.5號線,在這種大眾化的觀光釣場裡頭使用到0.5號這樣粗的子線,數量上的釣獲率恐怕會相當的不理想吧。在經過這些年超細線及超小鉤的蹂躪之後,台灣目前絕大多數溪流裡頭大概只能用0.2號以下的細線來作釣,才有可能得到比較理想的釣獲率,對那些號稱殺手級的溪釣老手來說,使用到0.5號線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吧。
(貢寮舊橋下方的雙溪河)
事實上,這幾年來我已經不再使用0.3號以下的超細線來釣溪流釣了,從前為了提高釣獲率及自命不凡的面子問題,還會使用0.2號以下細線來釣取體型日益細小的溪哥魚群,後來慢慢地改成0.3號線,然後接著使用更粗的0.4號線,到了最近這幾年我溪流釣的標準子線就始終維持在0.5跟0.6號的規格。不容否認地,我魚簍裡頭魚獲的數量的確是因此而明顯地減少許多,然而魚獲整體的質量跟魚體的大小則有著令人感到意外的成長。以前動輒百尾體型不到10公分的溪哥、石斑的魚獲量,現在則換成了數十尾體型十多公分以上闊嘴郎、中型石班、竹竿頭、目孔,甚至於是體型斤級以上的野鯉,也因此慢慢地自己就揚棄了曾經信奉不渝的超細線、超小鉤及超軟竿的溪釣思維。
在浮標的選擇上也是遵循著相同的思維,因此浮力的號數也是從令人搖頭不已的30多號起跳,相較於時下主流溪釣浮標多採用10號以下的浮力規格來看,我自己削製的巴爾莎木浮標簡直是「超重量」級裝備,呵呵。我所使用的浮標大多數都是短標竿的「一吋法師」之類的外型,圓胖的體型跟明亮的螢光全塗裝色澤,跟時下溪流釣主流的長標竿、細身、輕量浮標有著截然不同的設計思維。大體上來說,我所使用的溪流釣浮標在觀念上似乎比較接近於磯釣的丹錐阿波浮標,我所強調的浮標設計特性並不在於執意追求細膩的敏感度,而是要能兼具適當的漂流性及穩定性,搭配遠距離誘釣的目視性,足夠的拋投自重及抗風性,然後才是浮標的敏感度。
有趣的是,我身邊一些溪釣的朋友在浮標的選擇及適應上,可以分成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別。那些釣魚經歷豐富的資深釣手大多數喜歡長標竿設計的溪釣浮標,這可能是因為這些釣魚老手長時間習慣使用傳統的池釣浮標來釣魚,那些專門為池釣鯽魚所發展出來的日式浮標通常都有低水阻的細長外型,以及繪有相間色澤的細長Top尾,釣手的注意力需集中在水面之上的細長TOP尾上,也因此這些釣魚老手在從事溪釣活動時,也因此會習慣性地選擇這些具備長標竿、容易判斷細微魚訊的溪釣浮標。
(舊橋橋墩之間的這段緩流釣況還不錯)
(現在到處都有這種藍寶石慈鯛)
然而,對於那些初次學習釣魚的朋友而言,並不會有習慣性使用長標竿浮標的問題,也因此對於短標竿浮標外型以及溪流釣特有的動態及飄流的觀念,也會有比較大的接受度,這的確是非常有趣的現象。事實上,長標跟短標孰優孰劣的問題已然爭執許久,基本上跟個人的釣魚習慣及觀念有直接的關聯,並不能一概而論地斷定之間的優劣。
常常有人問我30幾號浮力的溪釣浮標到底要怎麼樣來釣取覓食動作細膩輕微的溪流魚類,以一個8號鉛粒約0.07克重量來估計,30號的浮標所提供的浮力就等於是30×0.07=2.1克的重量,這樣的重量坦白說很難不會引起魚兒的戒心。因此,在釣組的設計上就不能夠不仔細斟酌咬鉛號數的選擇以及咬鉛位置的搭配。
以今天所使用的釣組為例,在4磅母線底下透連著一段約2呎長度的碳纖子線,這段2呎的長度約略等於釣點內的最淺水深,在魚鉤上方開始約20公分的位置開始配置8號鉛粒,以大約4公分左右的間距往上咬合約8~10左右,然後改為6號鉛粒以相同的間距繼續往上配置到子線與母線連接的位置。這個時候這段2呎的子線上頭大概已經有15~20號左右的配重,然後剩下來的殘留浮力改用4號鉛粒咬合在4磅的母線上頭。在此同時,浮標的插座是安排在母線上頭,釣棚深度的調整就不會受到子、母線線結的影響。
配重的基本觀念是這樣子的:這段2尺子線上頭的配鉛才是真正的釣線配重,母線以上的4號鉛粒是抵銷30號浮標其餘的殘留浮力,同時也提供浮標迅速站立以及增加拋投的功能。在子、母線線結到浮標插座之間的這段4號鉛粒配置方式,原則上都是採用平均間距的方式來配置的,當水底下魚群吃餌意願不高的時候,為了減低魚群的戒心以及咬餌時候的異樣感覺,可以將4號鉛粒全數集中到浮標基座正下方,然後在子、母線線結到浮標基座之間再以加大間距的6號鉛粒來營造釣線的理想弧度,同時拿掉幾顆4號咬鉛來減少增加6號鉛所產生的額外配重。
(盈握的石斑魚拉力不錯喔)
這種配鉛的觀念基本上是把提供釣組下沉效果的配重,跟提供釣組拋投慣性及浮標本身自立性的配重分開來考慮,更白話一點來說,就是跟磯釣的自立浮標是完全一樣的觀念。在浮游磯釣常見的阿波丹錐浮標釣組當中,釣組絕大部分的配重其實是集中在丹錐浮標的本體上,釣線本身的配重可能輕巧到只有1顆B鉛的咬鉛配置而已,這種觀念就是把提供釣組下沉效果的配重,跟提供釣組拋投慣性及浮標本身自立性的配重,分開來考慮的典型例子。
一般來說我所使用的釣組總長度會比釣竿長度多1~1.5呎左右,這樣的設計在揚竿作合的角度及操作上比較流暢之外,也比較不會有揚竿落空之後釣組糾纏不清的情況發生。浮標釣棚長度大體上都比標點內實際的水深多1~2呎左右,因此絕大多數的情況釣組都是以拖底的方式飄流著。這種配置除了針對溪流大魚大多貼底覓食的特性之外,也能夠減緩釣組漂流的速度,同時增加釣餌在設定流程內的滯留時間。
當釣組在溪流底部隨著水流拖曳的時候,水面上的浮標會在表面水流的沖刷以及水底下釣線牽制的共同作用下,發生被牽扯入水面下的情形,這個時候浮標所設定的殘存浮力就必須稍微大一些,才能抵消掉拖曳效果所衍生的下扯力道。此外,浮標的幾何外型也會影響到浮標的穩定性,一般來說圓胖體型的浮標底部的水阻力比較大,因此能夠提供比較好的穩定性,細長型的浮標則因為水阻斷面積較小的緣故,因此很容易被水流效果牽引下沉,某些釣手則是採用長標竿來克服下沉之後的目視性問題,但是這種作法並不能解決浮標必須提供的乘流性能。
當釣組在標點底部拖曳的時候,如果因為配重太大就很容易發生掛底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之下釣獲率會明顯地降低,一則是因為釣餌掛底之後不易從浮標動態上偵測到魚訊的發生,二來則是魚兒追食餌料的意願會大幅的降低,這是因為生活在流動水流當中的溪流魚類天性上就傾向於追食自然漂流狀態下的食物,一旦釣餌卡在水底的石縫當中,則釣到魚的機率及效率都會大幅的降低。最理想的情況是釣餌是以自然漂流的狀態貼近溪流底部巡掃而過,釣到魚的機率跟效率才會理想。
(我自己設計研製專門針對這種釣魚觀念的短胖型、短標尾溪流浮標)
因此在許多時候,圓胖型的溪流浮標先天的水阻力反而提供了釣組更大的活動力,利用水流沖刷浮標的力道減輕釣組遲滯在底部的效果,營造出釣組既能夠貼近底部漂流,又不會頻頻掛底的乘流效應。目前市售的溪流浮標雖然製作及塗裝品質都有一定的水準,然而還是不能夠完全地滿足自己對於不同溪流環境所設定的性能水準,也因此在這樣的思維之下,我才會開始設計研製專門針對這種觀念的短胖型、短標尾溪流浮標,採用容易加工、浮力效果良好的Balsa輕木來研製浮標標體,同時以全螢光的單色塗裝獲得良好的遠距離及水面下的目視效果。
會設計及使用這種形式的浮標其實也是經過長久實戰歷練之後自然演化的結果,一來是這幾年來我大多使用18呎以上的長竿子釣魚,而且還都是使用硬調以上調性的溪流竿,相較於目前主流溪釣客所使用的13~15呎長度,纖細輕量的八工竿而言,我所使用的這種裝備假使沒有用到20號以上配重號數的浮標,其實是真的很難流暢地施展開來。
事實上在溪流魚群日益稀少、吃餌日漸刁鑽的現在,一些資深的溪流釣高手開始有採用長竿子來釣魚的趨勢,如此一來才有機會能夠探釣到一般傳統八工竿所難以企及的區域,像是大型的潭區對岸、水流超急的大型深瀨、大範圍的緩流等等標點。目前比較流行的作法是採用日本近年來所流行的長竿節零調子溪流竿,以這種輕量、柔軟的釣竿搭配輕量咬鉛的漂流式直感釣組,是目前一些高手釣取大型溪流目標魚的利器。
在習慣使用纖細、輕量的八工竿來從事溪釣活動之後,大多數人很難在第一時間就能夠接受以竿身元徑兩倍以上的溪流竿來從事浮標釣法,長久以來溪流竿在台灣釣界的角色就是作為釣苦花魚的直感敲底釣組使用,一般人絕少拿這種看起來很笨重的溪流竿來從事拋竿、揚竿次數頻繁的浮標釣法。事實上,現在日本大廠所出產的溪流竿無論是在手感跟調性方面都有優異的表現,許多看起來很笨重的長竿子其實都是相當順手好用。
雖然八工竿有輕巧、纖細的優點,但是一旦長度到達18呎以上,則很難避免有所謂軟肚的情況發生,因此在拋投及揚竿作合的時候,難免都有手感笨重、難以施展的遲滯感,特別是在風大的天候下操作,硬挺的溪流竿反而會比調性柔軟的八工竿來得好拋送與作合。在揚竿作合的敏捷性與確實度,以及操控博魚的順手性上頭,溪流竿確實具備了有八工竿難以超越的優異性能。
今天的釣餌則沒有花什多少心思準備,臨出門前就只是把手邊已開封的餌料胡亂加一通,像是之前海釣豆仔魚的萬能香餌,釣鯉魚的爽白餌,釣鯽魚的伊磨及夫拉庫等等,以大約相同的比例掺和著使用,另外就是把冰箱裡過期的半條土司拿出來備用,反正就是有什麼釣什麼,呵呵,隨性得很。
一開始我以舊貢寮大橋橋墩之間的流頭為標點,這是在一段長距離的淺灘之後的深槽區,河道寬度由於受到橋墩的束制而變窄,導致水流速度加快、河槽深度因而加深,形成了魚群聚集覓食的良好標點。我選定流速稍緩的流頭邊緣開始誘釣,基本的原則是集中釣點以快節奏、短流程的方式,讓刻意消散的釣餌製造出誘餌流帶的效果,在水流飄散的效應下吸引流頭後方的魚群集中覓食。
(今天的漁獲照片)
這種誘釣方式很快就收到預期的效果,沒多久第一尾魚獲就上鉤了,是ㄧ尾體型圓胖的小鯉魚,接下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頭,這處流頭的釣況依舊相當的熱絡,小鯉魚群跟竹竿頭接二連三地上鉤,不多久的時間就釣了一小半簍的魚獲了。
使用練餌來釣魚的好處之一就是消散掉的餌團本身就是最好的誘餌,因此誘釣的基本手法就是要製造出集中、穩定的誘餌流帶,在選定的標點內持續耐心地誘釣下去,沒有把握的魚訊就不要輕易揚竿,寧可讓水底下的魚兒消耗完餌團,也不必胡亂揚竿而嚇跑了辛苦聚集的魚群,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原本小心翼翼躲在流尾後方的大魚會被消散餌團氣味吸引,悄悄地來到你所設定的誘釣標點內,接下來才有機會釣到成群的大魚。
接下來我涉水到河中央以橋墩下方的潭區為標點,結果這處底部地形單調的標點魚訊相當的冷清,僅僅釣獲幾尾小鯉魚,於是我沿著河邊往下游的急流區試探下去,在陽光燦爛的正中午似乎沒有多少的魚群來覓食,於是我就邊走邊釣地來到下游大約300公尺距離的緩流,然後在觀察評估過現況之後,選定對岸樹叢陰影下方的河道做為標點繼續施展我的誘釣策略。
在這處大面積的緩流標點內,長竿子的優勢開始明顯地展現出來,在這種流速稍快,區域廣大的緩流地形中,數量不多的魚群會集中在區域內特定的標點內,一般長度的竿子除了無法企及到標點的範圍內,勉強涉水靠近標點來彌補竿子長度不足的劣勢,則只會讓標點內的魚群往更下游的區域移動,因此,通常持短竿子的釣客只能以大量施打誘餌底料的方式讓魚群能夠持續地聚集在標點內,但是大量施打誘餌很可能在快速餵飽魚群的同時,還吸引了更多頻頻盜餌的小魚群聚集,導致了若不是頻頻消餌,要不就是不到指頭大小的小魚群頻頻上鉤。
在西洋釣魚的領域裡,有一個堪稱老掉牙的「3L」釣魚秘訣笑話,這個釣魚的「3L」秘訣到底是什麼呢?答案是第一個L是Location,亦即就是魚群躲藏的標點。那第二個L是什麼?答案還是Location,第三個答案也還是Location,換句說西方釣魚專家一致的看法就是要先掌握到魚群躲藏的正確標點,才是能夠成功釣到魚最直接的秘訣。而使用長竿子來釣魚就是基於這樣的基本思維,要在魚群產生戒心的範圍之外,準確地掌握到魚群聚集覓食的標點,才能有比較大成功釣到魚的機率。
(在大範圍的溪流水域如何找到魚群聚集的標點,是成功的第一準則)
長竿子的優勢除了能夠在魚群產生戒心的距離外誘釣之外,釣組滯留在標點流槽內的時間以及的漂流的幅員,也遠遠優於搭配誘餌操作的短竿子,因此重複拋投及揚竿動作所產生的驚嚇及擾動也會大幅的減少,再搭配謹慎細膩的誘釣手法之後,吸引戒心高的大魚來咬餌的機率將會大大的增加,這才是使用長竿子真正的優勢所在。
在大約下午三點過後,這處標點內的釣況開始明顯熱絡了起來,除了原本不太吃餌的溪哥魚群開始頻頻上鉤之外,又接二連三地釣起了幾尾體型接近20公分的石斑魚,這種體型的石斑魚在今日北部溪流已經相當地罕見,強勁的拉力竟能將硬調的溪流竿拉成滿弓,真的是非常的過癮。
長久以來,大多數釣魚人普遍的看法認為溪流裡頭的石斑魚主要是棲息在急流地貌裡頭,早年的一些釣魚書刊也都強調所謂的特大急流是專門釣取大型石班魚的標準標點,其共通的論點包括了地形所提供的隱密性藉此來躲避天敵、日常主要食物石蠶科水生昆蟲的棲息地、水流湍急較不利於小型魚棲息及搶食等等。
(大範圍緩流邊緣的區域是此地石班魚棲息的標點所在)
從經驗上來看,石班魚棲息聚集的標點通常有兩項顯著的特性,第一個特性是標點的地形變化,第二個特性則是水流的速度。流速對於石班魚棲息地的影響其實是跟前面所提到的地形變化相互關連的,溪流裡頭地形有所變化的區域,通常也是水流特性產生變化的區域。急流裡由於快速水流的沖刷,底部通常無法聚積細沙及小石礫,只剩下體積較大的石塊聚積,因而形成底表變化起伏的地形特性。從實際的經驗來歸納,地形的特性對於石班魚的影響似乎又高過流速的影響。
從溪流邊實際的觀察來看,石班魚棲息的地形大致上會有幾點特徵,首先是水底通常都是石塊林立、地形起伏稍有變化的區域,然而這種地形地貌在溪流裡的區段卻不必然都是水流湍急、水花飛濺的急流區域。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夏季的淺瀨溪段,這些水深通常在兩呎以內,底下大小石塊林立的淺灘區域,往往棲息著數量驚人的大小石班魚,是夏季溪釣不可放過的好標點。
另外一個容易釣到大群石班魚的標點是緩流或是潭區尾段,深度由深變淺,流速稍微加快的區域,這些區域通常有一些石塊分布,加上由潭區前端急瀨漂流下來的高溶氧水流及漂流食物,因此底部石塊上長滿了厚厚的深色褐藻,從水面上看下去是一條黝黑的流溝地形,這種標點內除了褐藻生長良好之外,通常也棲息了許多以底藻及漂流物為食的水生昆蟲,因此也吸引了竹竿頭、大紅貓等等其他魚類棲息,這種石班魚的標點也不是像早年釣魚書上頭所言的急流地形。
大範圍緩流棲息的石班魚無論在族群數量及體型上也相當的可觀,只是這種地形傳統上是溪哥魚的標點,雖然在誘釣溪哥的過程當中常常會有石班魚來搶餌,但是由於水底下地形相對單調、缺乏可供躲藏的適當的遮蔽物,因此無法長時間吸引石班魚駐足,石班魚會來搶餌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溪哥釣客大量拋灑的誘餌底料所吸引。
石班魚在大範圍緩流誘釣的標點,主要是在接近對岸的緩流邊緣,通常在緩流區域的岸邊會有一些地形上的變化以及大小石塊聚積,這種在西方釣魚界稱之為Structure及Edge的區域,才是此地石班魚棲息的標點所在。今天傍晚在貢寮雙溪釣到成群石班魚的標點,正是這種大範圍緩流邊緣的區域。這種必須橫跨大範圍緩流河面的標點,若不是冒險涉水到水流湍急的河心區域,要不就只能使用長竿子才能夠企及。我今天所使用的18呎溪流竿雖然稱不上真正的長竿子,但是18呎的釣竿搭配著接近20呎的釣組,稍微涉入溪中一段距離之後,我就能夠在魚群產生戒心的範圍之外,靜悄悄地狙擊這些隱身在對岸溪流底部的石斑魚群。
(黃昏時分美麗寧靜的雙溪河畔)
在實際的操作手法上還有幾點技巧必須注意,首先,釣組在拋投入標點的時候,要能夠做到釣餌落在上游側,浮標落在下游側的基本原則,然後在浮標落水之後稍微含住釣線,等待底下的釣餌以自然的姿態下沉到底部,然後讓浮標繼續自然漂流,這個時候從浮標到釣餌這段釣線理論上會呈現出漂亮的弧線,能夠準確而自然地捕捉到石班魚輕微的魚訊。
第二個技巧在於調整練餌團的軟硬程度以及形狀大小,在緩流區域釣石班魚常見的問題就是小魚盜餌的情況很難避免,在餌團下沉到石班魚棲息的底部之前,常常半途就被貪吃的小溪哥、馬口魚大軍給消秏殆盡了。因此,釣石班魚的餌團軟硬的程度必須依照現場的狀況稍加調整,軟黏但是不會死硬是基本的原則,通常我都是以伊磨來控制黏性的程度,以夫拉庫來調整鬆軟的性質。
此外,圓型的餌團不易被小魚盜食,可以有比較大的機會下沉到底部,有綾有角的餌團只要兩三下就會自然崩解,因此在掛餌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到這些細節。然而,石班魚朝下的口部構造不太容易吸食圓形的餌團,因此在掛餌之後要用手指稍微壓扁一下,石班魚的釣獲率就會明顯提升。盜餌的小魚越多,餌團的尺寸就要適量地加大,這些都是以練餌釣石班魚必須特別注意到的細節。
練餌的成分不用太花腦筋,釣鯽魚的伊磨餌跟夫阿庫就是好用的基本素材,有些人喜歡添加香味四溢的蛋奶粉跟香虎,我自己倒沒有很明顯的喜好,反倒是釣鯉魚的綜合釣餌以及市面上那些現成的石班魚專用餌都有不錯的效果。大體上來說,石斑魚在溪流裡頭所扮演的角色,跟棲息在河流裡頭的鯉魚很類似,同樣的釣餌配方也能夠吸引平常不太吃餌的竹竿頭,至於現在各地溪流裡頭常見的放生鯉魚及鯽魚就更不用說了。比較應該注意的反而是前面提到的餌團軟硬程度以及尺寸等等物理特性,香味等等化學性的配方反倒是其次的問題。
(在拍完照片之後按照往例全部放生回到棲息的溪流當中)
傍晚時分熱烈的釣況一直延續到收竿之前的五點鐘左右,雖然當時心裡很想繼續地奮戰下去,但是一來是要趕搭五點四十八分的返家火車,一方面則是在太陽下山之後天氣突然間變得涼爽了起來,涉水站在兩呎深度的河道中釣魚實在是有點感到寒冷了起來,因此最後還是放棄繼續奮戰下去的念頭。
我在河邊整理完裝備之後,開始拍攝一些漁獲的檔案照片,漁網裡頭大約有超過3、4斤左右的魚群,包括了一小群的17、18公分的石斑魚、體型20多公分的竹竿頭、大大小小的小鯉魚群,還有就是一些正吃5號鯽魚鉤的小溪哥魚,像這樣交通便利的觀光釣點能有這樣的漁獲實在是讓人有些感到訝異,在拍完照片之後按照往例全部放生回到棲息的溪流當中,然後懷著愉快滿足的心情踏上歸途,結束了這大半天的溪流釣行。
在回程的電車上我細細地回味這大半天的釣遊活動,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我藉著這次的釣遊,把自己一些溪流釣魚的觀念及技巧整理並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