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水溫時期鱧魚落棲的標點-Structure and Edge

低水溫時期鱧魚落棲的標點 – Structure and Edge

我最近對於Structure and Edge這個概念有著相當深刻的領略,前幾天我在宜蘭河西門橋上方那處流頭釣場,親眼見識到低水溫時期鱧魚「落棲」過冬的現象,於是我慢慢地回味及思索著之前在In-Fisherman所出版的那本Bass Fishing書籍上,所看到的關於「Cover, Structure and Edge」這個釣魚標點的概念。

一般來說,大部分釣鱧魚甚至於Bass的釣友都會有著清楚的Cover概念,亦即就是找尋可以供魚群躲藏的障礙物、遮蔽樹陰、水草堆等等所謂的「Cover」。然而對於Structure以及Edge這兩個關鍵性的標點概念,我認為幾乎絕大多數的釣魚人應該都還是一知半解,或者是全然懵懂。


Structure這個字按照原文的意思來說,大概就是指地形或是空間有變化的區域,只是這個源自於北美Bass Fishing釣魚界的觀念,對於台灣的釣魚人而言,其實是非常的陌生難解的。一個主要的理由是台灣本地的淡水水域很少有像北美大陸那樣水域遼闊、地形變化豐富。

以宜蘭河為例,真正稱得上是地形有所變化的Structure其實是極其有限,以河底深度的變化來說,宜蘭河河床深度的變化大體上是緩和、平均的,因此河底真正稱得上是起伏的高差很可能就在一、兩呎以內,這種細微的地形變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實是無從察覺的,更何況河水的清潔度並不是那般理想,也沒有美國釣友普遍配備的魚探機,可以清晰地描繪出河底地形(Topography)的變化。

(如何在廣闊的河道裡找到Structure及Edge的所在,是關係著能否釣到落棲鱧魚群的關鍵所在)

(而成群的鱧魚竟然就只棲身在流頭邊緣這處狹隘的岸際水域裡)

然而,經過長時間的試釣與觀察之後,發現到宜蘭河的鱧魚的確會有明確的依賴Structure及Edge出沒及棲息的現象,而非只是單純地倚賴所謂的「Cover」區域。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像棲息在前面所提到的流頭河段,在這種水域的兩側幾乎是完全沒有任何的植披,河床底下除了垃圾及障礙雜物之外,也完全都沒有任何的水生植物,按照一般人對於鱧魚習性的理解,總認為釣鱧魚必須找水草茂盛的區域才會有比較大的成功機會,但是實際的情況是棲息在這些裸露河段中的鱧魚,體型往往成長到難以想像的巨大,遠遠超過了一般釣魚人認知的範圍。

因此,在低水溫的冬季要尋找出鱧魚群聚集避冬的地點,而找尋落棲標點的基本原則就是辨認出Structure及Edge的位置所在。因此,要培養自己觀察河岸地形、水流狀況(Reading the water)的能力,在沒有先進魚探機的幫助之下,還能夠準確地找出魚群聚集的標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