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鱧魚群給我上的一堂課

小鱧魚群給我上的一堂課

這個星期六早晨我起了一個大早來到河邊以手竿誘釣野鲤,我大概是在七點鐘左右開始下竿釣魚,此時前夜才剛下過大雨的天空雖然已經清澈了一大片,但是空氣中的溫度還是有著些微的涼意。我站在靠近河中央的一處沙洲上,隱身在濃密的蘆葦叢裡頭小心翼翼地誘釣著敏感謹慎的野鲤。在我的右手邊有一小處筊白筍田的出水口,這處出水口的內側是一大片筊白筍淺灘,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有大群鱧魚聚集在此捕食來到水邊求偶產卵的蛙類,因此常常可以聽到鱧魚爆水追咬產生的驚人聲響,淺灘區的陣陣騷動聲響常常會讓人嚇一大跳。

剛開始釣魚的時候,整片筊白筍田靜悄悄地完全沒有任何的聲響,連一點蛙類清脆的聲響都聽不見,過沒多久大概是時間過了七點半之後,天空中的陽光突然露出臉來了,這個時候原本靜悄悄的筊白筍區域慢慢地出現了蛙類的聒聒聲響,就在蛙類群起騷動沒多久,筊白筍田裡開始不時傳來鱧魚爆水的聲響,而原本看起來空無一物的出水口悄悄地出現若隱若現,進進出出的鱧魚身影。

只是這陣爆水騷動似乎沒有持續太久的時間,隨著陽光慢慢地變得熾熱,這一小群進進出出的鱧魚誘慢慢地隱身回筊白筍陰影的深處,然後等到陽光整個照射在河邊上時,這一處小淺灘的鱧魚群竟然完全消失無蹤了。

大概是在陽光露臉沒多久,河心區域的表面開始有一些撿食水面漂流物的魚群騷動著,有躍岀水面的小野鲤以及浮出水面撿拾食物的鯁仔,當然還有一些大概是溪哥一類的小魚也在水面跳躍著,這個時候在我浮標對面不遠的河心區域突然間爆了幾次驚人的水花,這些水花既不是大野鲤也不是其他不知名的河中大物,而是體型都在六十公分以上的大鱧魚,這些大鱧魚從隱身的布袋蓮底下衝出來追咬著在水面附近撿拾食物的小魚群。

這陣騷動大概在陽光完全露臉的八點半左右完全停止了,然後既看不到鱧魚爆水的景象,也看不到岸邊淺水區域有進進出出的鱧魚群。接下來的情況是看到兩三尾中型鱧魚在河心到淺灘之間的區域緩緩地浮出水面換氣,然後再慢條斯理地緩緩下沉到河底,既沒有捕食小魚的動作也沒有任何不尋常的情況,就只是曬曬太陽而已。

在大鱧魚爆水現象快要結束的時候,對岸突然來了一個年輕的雷強釣手,就站在我的對岸上游面拋竿誘釣爆水的鱧魚,我雖然是站在沙洲上拿著手竿釣野鲤,但是我的視線其實是全神關注在這位釣手如何操控雷蛙來誘釣這些鱧魚的操竿技巧上,結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位年輕的的雷強釣手竟然只丟了短短大約十分鐘的時間,在整個正面大約兩三處的標點分別誘釣了幾竿,然後就收竿回頭走上堤防,就這樣結束了短短的誘釣過程。

(下圖:這麼一小處出水口可以看到非常活躍的鱧魚活動生態)

一般來說,來河邊釣鱧魚的時候,通常會遇到三種類型的鱧魚族群,第一種是非常Aggressive and Active的鱧魚群,這類型的鱧魚大多會非常積極追咬軟蟲及雷蛙,有些時候甚至於會直接吃到竿子重重凹下去,連揚竿的時間都短到沒辦法反應。這類爆咬的鱧魚群大多是還沒有被人釣怕,或者是剛好遇到環境條件都非常恰當,鱧魚群食慾大開的情況,這種情況在現在的宜蘭河邊已經不常見了。

第二種類型的鱧魚是Active但是不是Aggressive的族群,事實上目前我們在宜蘭河邊能夠遇到的最好釣況大概就是這類已經被人操怕的鱧魚族群,會來追咬擬餌但是通常非常的謹慎小心,操作擬餌的技巧跟手法要非常的細膩。

第三種類型的鱧魚是Inactive的族群,這種鱧魚平時就是懶洋洋地浮在水草週邊或是停在淺灘的河底,對於各種擬餌幾乎都是毫不理睬,不管你怎麼誘釣幾乎都不會有任何的反應,這種族群的鱧魚並不罕見,運氣差的時候可能當天整個河段的鱧魚都是這類Inactive的行為。

現在宜蘭河靶場這裡的鱧魚幾乎都是屬於第二跟第三類的族群,一年多來各地俠客高手及生餌釣客的頻頻造訪,這裡的鱧魚族群已經被釣得差不多了,剩下來就是一些比較謹慎小心的鱧魚。

此外,原本可以供養大群鱧魚的水域在大量濫捕之後,剩下來的鱧魚族群根本沒有食物短缺的問題,因此每天覓食的時間都會非常的短暫及規律,就像是我星期六早上觀察到的情況一般,在上午八點半不到,整個河邊原本亂烘烘的覓食活動就已經完全停止了,更別說是要用擬餌來誘釣這些鱧魚了。

(下圖:原本隨處可見的50~60公分級的鱧魚已經被大群的30~40公分小鱧魚取代)

最近半年多來這處河段的鱧魚族群出現了幾個顯著的現象,首先是體型大幅減少,原本隨處可見的50~60公分級的鱧魚已經被大群的30~40公分小鱧魚取代,這些小鱧魚雖然還算不難釣,但是不管是用雷蛙或是軟蟲來釣,常常都因為體型太小導致頻頻脫鉤逃逸,就算勉強釣到也沒有多少的拉力。

第二個現象是棲息的標點非常的集中,並不是以前隨處都有鱧魚出沒的盛況,現在這處河段的鱧魚都棲息在非常小面積且極不起眼的標點裡頭,要先找到鱧魚棲息的區域,才有釣到魚的可能。隨便將雷蛙往河中央一丟鱧魚就會從草叢底下衝出來追咬的情況現在已經不多見了,因此標點的判斷及選擇是外地俠客或新手必須面對的第一個難題。

第三個現象是鱧魚吃餌的時間變得非常的集中且短暫,就像星期六早晨看到的情況一樣,大鱧魚在爆水覓食一陣之後,那位年輕雷強釣手的雷蛙再怎麼往草堆裡丟,也完全都沒有任何的動靜發生。在這種飽受漁撈壓力河段的大鱧魚大多只會在黃昏短暫的時間才會有比較活躍的咬餌現象,再不然就是天氣轉變之後的時段,像是連續的穩定陰雨天等。

第四個現象是操作擬餌的動作要非常的細膩,否則大多只會因為好奇心尾隨擬餌一陣子,然後最後就會放棄離開,因此,不管是操作雷蛙或軟蟲,手法及節奏要非常的細膩,才能吸引這些已經很有戒心的鱧魚來咬餌。

我在河岸邊觀察這位雷強釣手操竿手法的時候,看到了兩個一般操作雷強的朋友可能不自知或是忽略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關於誘釣策略方面,其實不管是釣軟蟲或是雷蛙,都應該有一套策略跟節奏,首先是要先設定誘釣的標點及路徑,然後要相信自己的判斷,耐心且細膩地誘釣下去,在面對這些已經很刁鑽的鱧魚群時,很難有頭幾竿就會立刻瘋狂爆水追咬的情況發生。鱧魚這種貪婪凶暴的掠食魚種有非常細膩謹慎的性格面,沒有足夠的耐心是很難跟這些對手交手。

第二個問題是雷強釣手通常太過將注意力集中在水面上,白話一點來說,雖然會注意到鱧魚躲藏的區域,像是水生植物區、障礙物下方、漂浮水草區等,但是對於河底地形的變化卻不如軟蟲釣手那般重視。鱧魚棲息的區域跟Bass一樣都是在所謂的覆蓋區域(Cover),地形變化處(Structure),以及變化交會區域(Edge)。針對覆蓋區域來誘釣不管是雷強或是軟蟲來說都是Common Sense,但是在水面底下肉眼看不到的區域內,地形的變化(Structure)與交會區域(Edge),卻也是鱧魚族群最常棲息的區域,特別是在水草還未大量滋生的水域,或是在流動河水中捕食魚群的大鱧魚,這些河底地形變化交會的區域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儘管雷蛙是所謂的Top Water系列擬餌,但是能夠了解及掌握到河底地形的變化,對於釣果的提升應該也會有相當的助益。

我在釣野鲤的三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裡,仔細地觀察了眼前這片水域裡頭鱧魚群的活動模式與動態,這個早上這一小群的鱧魚又給我上了寶貴的一課。

By the way,在這裡要跟這位雷強釣手說對不起,因為擔心我辛辛苦苦誘釣的野鲤被你的雷蛙落水聲嚇跑,因此出言要求您往上游移一點,言語溝通上的落差若有得罪請多包涵。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