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Spinibarbus Fishing Report-(3) : 低水溫秋冬時節何氏棘魞誘釣之策略
最近幾位部落格上的朋友不約而同地提到,自入秋以後各地水域的何氏棘魞吃餌狀況及釣獲率似乎有明顯下降的跡象,特別是採用目前主流Spoon擬餌的效果下降得最為明顯,目前的狀況似乎是許多水域裡的何氏棘魞根本連來追咬Spoon的意願都沒有。
上個禮拜六我去了一趟花蓮溪釣何氏棘魞,我在中游的中興大橋附近溪段也遇到何氏棘魞完全不吃Spoon的窘境,在開始下竿之後大約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中午 12:30~13:50)裡頭,不管我用盡各種可能的晃餌手法及技巧,在幾處何氏棘魞可能躲藏棲息的標點裡頭一試再試,結果竟然是連一點來追咬的跡象都沒 有,看起來似乎也是遭遇到大家最近所面臨的困境。
(下圖:在中興大橋底下這處急流以Spoon誘釣了大半天,竟然連一個追咬的跡象都沒有)
我後來決定改用浮水性的Minnow路亞來試看看運氣,結果這尾Rapala金黃色系F9 Original Floating Minnow擬餌,竟然接二連三地遭遇到體型在30~40公分之間的何氏棘魞猛烈追咬,當時追咬激烈的程度完全與稍早使用Spoon完全冷清的窘境形成非 常強烈的對比。整個熱烈的咬況從午後的14:00一直持續到收竿的16:00,整整兩個小時的時間裡頭我順利拉上來十餘尾的良型何氏棘魞,其他中途不甚脫 鉤逃逸的則還有5、6尾之多。
從當天的結果來看,中興橋下方溪段裡頭的何氏棘魞應該不是完全都沒有任何吃餌的意願,而應該是說何氏棘魞似乎對我所使用的Spoon完全失去了興趣。然而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為何同一時間、同一標點裡頭的何氏棘魞卻對魚型擬態的Minnow路亞充滿著強烈的攻擊慾望,這其中到底有什麼我所難以理解的原因呢?
我從多年來在各地溪流釣魚的實際經驗來思考,在每年秋冬時節來臨的時候,各地溪流裡頭的魚類的確會因為溪水溫度的改變而改變了日常的行為模式及棲息地。從 目前我所知道的資料來看,我並不能確定何氏棘魞會在天氣寒冷的時候有明顯活力減低的情形,事實上何氏棘魞近緣種的Mahseer魚類大多是棲息在亞洲大陸 冰冷的融雪溪流裡頭,照道理說何氏棘魞應該也能夠適應亞熱帶地區這種根本就稱不上是寒冷的秋冬氣候。只是照目前大家所面臨到實際狀況來看,天氣驟變的時候 何氏棘魞追食Spoon的意願似乎會有明顯降低的傾向。
(下圖:Rapala這款金黃色系F9 Original Floating Minnow擬餌根本是何氏棘魞的Killer Lure)
我認為除了天候的因素之外,應該也是跟何氏棘魞追咬Spoon的原始動機模式有關。去年我在花蓮溪米棧大橋附近釣何氏棘魞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何氏棘魞會 對Spoon這種人造擬餌慢慢地失去追咬的興趣,我認為何氏棘魞追食Spoon這種閃亮人工金屬亮片的原始動機,其實是出自於天生的好奇心及攻擊性使然, 與日常覓食的行為應該是並沒有直接的關聯。
從實際的釣魚經驗來看,當天氣晴朗以及氣候溫暖的時候,活動力旺盛的何氏棘魞通常會比較積極地攻擊閃爍游動中的Spoon,大家普遍的看法也是認為 Spoon在有陽光的晴天使用效果通常會比較好。因此,當天氣開始轉為陰冷的時候,冷血性何氏棘魞的活動力是不是會因此明顯地降低,連帶地也減低了追咬 Spoon亮片的好奇心與攻擊慾望?
只是,台灣冬季最寒冷的氣溫應該也還不至於低到讓何氏棘魞完全停止進食的地步,就算是何氏棘魞的活動力會因為水溫的降低而減緩,然而何氏棘魞終究還是有最 基本的日常覓食需求,不可能長時間都完全停止任何覓食捕獵的行為。因此,從這樣的觀點來思考,在低水溫時期誘釣何氏棘魞的策略,應該採用跟何氏棘魞日常食 物來源有所相關的擬餌,比方說像是這次效果奇佳的魚型Minnow擬餌,亦或是在外觀及泳型上非常類似何氏棘魞平日捕食的各類底棲生物、蝦虎小魚的軟蟲擬 餌。有充分的理由可以相信這類的假餌功效,應該會比外型非常人工化(Artificial)的Spoon擬餌明顯好上許多。
(下圖:在何氏棘魞眼裡,這些軟蟲是溪流裡頭底棲的日常食物來源,其功效及捕食模式跟Spoon是有明顯的差異存在)
事實上,上個星期六發生在花蓮溪邊的實際狀況的確也是說明了這樣的論點,我除了以Rapala路亞釣上來數量及體型都令人滿意的何氏棘魞外,也可以從當時 岸邊緩流區不斷躍出水面捕食的跡象,證明了此時此地的何氏棘魞並非完全停止任何捕食的行為。此外,在何氏棘魞開始追咬Minnow之後不久,原本晴朗炎熱 的天氣突然間開始變得陰暗了起來,甚至於到收竿前還下起陣雨來;因此,並不能斷定天氣變壞後何氏棘魞就會完全停止任何吃餌的行為,嚴謹地來推論的話,也只 能說是季節性或者短暫性的天候與水溫的改變,讓溪流裡頭的何氏棘魞改變了追咬Spoon的行為及意願。
此外,魚類活動力大幅地降低之後,覓食意願活絡的時段也會大大地縮短,若再加上人為捕撈壓力的影響,則極可能會低落到僅求滿足最基本的覓食及生存要求而 已。這種覓食時間短暫的現象在冬季的溪流或是河川裡其實是很常見的,許多魚類在水溫降低的時期大多僅會在晨昏時段短暫地覓食及咬餌,這種僅在晨昏覓食的行 為基本上只是生物求溫飽的本能而已。這個時候能夠順利釣到魚的機率通常很低,跟咬餌意願高的春、夏季相比實在是天差地遠了,也因此才會有水溫低魚都不吃餌 的普遍說法。因此,針對這個時期何氏棘魞吃餌意願低落的現象,應該選擇在清晨或是下午兩、三點之後黃昏正常覓食的時段下竿,才會有比較高的機率能夠釣到 魚。
(下圖:在Spoon完全失效的時候,何氏棘魞為何還這麼喜歡追咬這種Minnow擬餌?)
最後一個要注意到的是關於棲息地及標點變遷的問題,在低水溫時期活動力低落的溪流魚類通常不會像夏天高水溫時那樣到處游動遷移,相反地,反而只會成群聚集 在某些特定的地形或是標點內,這種低水溫期魚群集中聚集的現象在四季分明的北方溫帶國家特別地明顯,日本人將這種集中棲息的現象稱為「落棲」。
儘管截至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直接的證據顯示何氏棘魞也有類似「落棲」的行為,不過我在星期六當天所看到的情況,的確是說明了中興橋下方溪段裡頭的何氏棘魞僅 僅分布在幾個標準的溪流標點裡頭。這種現象有可能是過度撈捕壓力所造成的結果,但是不容諱言地,在這種何氏棘魞咬餌意願低落的形況下,勢必要針對某些何氏 棘魞可能集中棲息的標點,像是急流之後的緩流洄流處、潭區後段的邊緣地帶等,專注心力在這些小範圍的集中標點內來誘釣,不必要因為魚群食慾低落而常常更換 釣點,這樣反而是沒有效率的作法,而且最後槓龜的機率可能還更大。只要找幾個平常自己熟悉、而且確定會有何氏棘魞棲息躲藏的標點下竿,應該才是正確而有效 率的釣魚策略。
綜而言之,採用魚型擬態的Minnow路亞、類似天然餌料生物的軟蟲擬餌、選擇何氏棘魞日常覓食的最佳時段、以及在正確標點內集中誘釣的策略,掌握到以上幾個基本的原則要訣,應該就能大大地增加在低水溫秋冬時期釣到何氏棘魞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