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ucture, Cover and Edge Effects
過去幾周以來我都在閱讀由In-Fisherman雜誌所出版的Largemouth Bass Fundamentals這本書,這本大約220頁左右的Bass Fishing專門書籍是In-Fisherman雜誌預計出版的四本系列叢書的第一本,本系列的第二本則是Largemouth Bass Location,專文介紹釣Bass的釣場及標點選擇,其餘兩本則是Largemouth Bass Presentation Perspectives- An In-depth Look at the Best Lures,以及Proven Techniques and Tackle Tips from the World’s Best Bass Angler,不過這兩本書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正式問世,因此我手頭上也只有前面的第一及第二冊。
In-Fisherman雜誌試圖藉著這四本專書將1975年創刊以來的各種Bass Fishing文章及技巧總集大成,因此,文章的詳實與深入的程度遠非一般的釣魚書籍所能比擬,藉著豐富而專業的數據及圖表將Bass這種Sport Fish的生態、習性、棲地以及釣法技巧詳加解釋與說明,我在閱讀這些文章的同時也多少吸收了許多魚類學方面的專門知識。
(下圖: Largemouth Bass Fundamentals與Largemouth Bass Location)
雖然我並不常釣Bass,然而我認為透過這些專門介紹Bass Fishing的原文書籍,對於如何增進使用各種擬餌的技巧與釣法,來釣取鱧魚這種習性與Bass堪稱相當接近的本地擬餌釣遊魚種,應當會有相當正面的啟發與助益。事實上,我以釣鱧魚來練習各種擬餌技巧與釣法的初衷,原本就是希望能夠藉此掌握到各種擬餌釣法的基本技巧,為以後正式踏入Bass Fishing領域來預做準備。因此在繞了一大圈之後,我又回過頭來認真地閱讀各種Bass Fishing的專門書籍,試圖找到關鍵的技巧與觀念解決我眼前遭遇到的技術瓶頸難題,這也是非常有趣的一番轉折。
在閱讀Largemouth Bass Fundamentals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看到了美國釣魚人對於Bass Fishing所投入的精神與資源,其深入與專業的程度著實讓人嘆為觀止,坦白說我真的是見識到不少相當具有啟發性及原創性的釣魚觀念與技巧。在這本書的第四章Bass Fundamentals裡頭專章介紹Reading Bass Structure的基本觀念,包括了Structure、Cover以及Edge Effect三個基本的標點觀念。文章的原文寫到:
Structure is the shape of bottom in a body of water, its changing depth, points, flats, islands, rocks, drop-offs.
Cover refers to any object on structure. Piers, wood, rocks, weeds, old cars in the water- all these things are sometimes loosely referred to structure, but these are cover.
These two concepts must be considered together.
This edge effect is important because fish, including bass, related to edge. The edge may be obvious, like the outside portion of weedbed, or subtle, like the edge of a school of baitfish, or the depth of light penetration. …..such as changes from one weed type to another, transition from hard to soft bottom, or drop-offs of just 1 or 2 feet, can be the key to bassing success.
一般的釣魚人對於Structure及Cover通常比較有概念,像是深度變化的區域、突出的峽角、平坦的池底、突出水面的小島等,正是所謂的Structure。至於Cover就更直覺了,水邊雜草底下的陰影區域、人工構造物的邊緣地帶、水草茂生的區域,都可以是所謂的覆蓋區域(Cover)。
(下圖:水生植物的邊緣地帶是典型釣鱧魚的標點)
Structure跟Cover這兩種觀念必須同時看待與考量,以釣鱧魚來說,Structure可以是河岸邊水深開始有變化的區域,Cover則通常是鱧魚躲藏棲身的障礙物或是漂浮水生植物底下區域,這些都是非常典型而且直覺的Structure及Cover的概念。
至於所謂的Edge Effect則稍微的抽象難懂一些,舉例來說,像是水中障礙物的周邊區域、水生植物邊緣地帶等等,這些所謂的邊緣地帶基本上就是鱧魚或是Bass這種魚類進出及覓食的區域。以泰國鱧魚來說,這些鱧魚平常大多蟄伏在水中障礙物、水生植物根莖底部、以及漂浮植物聚集的區域,平日大多小心翼翼地在這些區域的邊緣進進出出,伺機等待食物的經過來獵食。通常鱧魚並不會離開這些區域太遠,偶爾會浮出水面來換氣,然後再悄悄地隱身在藏身處,擬餌必須小心地通過這些區域的邊緣(Edge),才會有比較高的機率能夠吸引鱧魚出來咬餌。
然而Edge的觀念並不只有在實體區域的邊緣,像是餌料小魚群的邊緣地帶、光線能夠穿透的極限深度,甚至於不同的水生植物生長界線,以及不同質地的河底區域等,都可以是所謂的Edge觀念。Bass會在這些類型的Edge區域活動及捕食,同樣的本地的泰國鱧魚也觀察到類似的行為模式。
宜蘭河典型的鱧魚棲息地點不外乎水生植物茂生的區域,這就是典型的Cover區域,使用雷蛙的雷魚師大多會以這些區域的邊緣地帶為主要的狙擊標點,雖然是水面系的釣法卻也涵蓋了Structure的觀念,這裡的Structure指的是河岸的各種地形變化,像是水流和緩的小型內湾區域,河中淤積的淺灘地等,都是雷蛙可以順利施展的Structure。
在宜蘭河釣泰國鱧魚的典型標點還包括了河心主流的邊緣區域,橋墩週邊的淤積障礙物邊緣,河底深度變化的邊緣等,這些不甚明顯的Edge區域一般來說常常被釣魚人所忽略,特別是使用水面系擬餌的雷蛙釣師,通常很難以肉眼判讀出這些Structure變化的區域,反倒是使用軟蟲的雷魚師可以透過擬餌搜尋河底的過程來讀取這些Structure的變化。
(下圖:河心主流的邊緣地帶是最不容易被一般雷魚師所注意到的標點)
在這些不易判讀的Structure變化中,河心主流的邊緣地帶是最不容易被一般雷魚師所注意到的標點,在宜蘭河某些稍有流速的河段是許多超大型鱧魚棲息覓食的區域,這些動輒四、五斤的大型鱧魚大都棲息在河心邊緣流速稍緩的地帶,這些邊緣區域平日累積了很多從上游漂流下來的沉積物及食物,是河裏頭許多魚類聚集覓食的區域,因此也吸引很多超大型鱧魚前來這個區域捕食聚集覓食的小魚群。
我自己大多數的大型鱧魚都是在這樣的地形裡頭所釣獲的,而這種地形所涵蓋的就是流心邊緣深度變化所形成的Structure,以及河水流速差異所形成的Edge Effect。此外,在這些河心邊緣地帶通常沉積了很多上游漂流下來的垃圾及障礙物,形成了鱧魚躲藏棲息的絕佳環境,因此也吸引了很多大型鱧魚棲息在這些表面上看似不會有鱧魚躲藏的絕佳標點。
(下圖:這尾六斤多的超大鱧魚就是在河心主流的邊緣地帶釣獲的)
宜蘭河的周邊區域並沒有很多的蛙類棲息,河岸的過度開發與農業的使用造成岸邊的蛙類族群並不能說繁盛,因此也無法提供原本以捕食蛙類為主食的鱧魚豐富的食物來源。因此,棲息在宜蘭河裡頭的鱧魚有很大的一部分食物來源是來自於各種小型魚類,這也可以解釋為何許多超大型鱧魚是棲息在遠離蛙類聚集岸邊的河心區域。許多當地的釣友都有看過鱧魚追食溪哥小魚的景象,Beyan也曾經看到自己釣獲的鱧魚吐出整尾的小魚,這都說明了大型鱧魚的日常主食是各種小魚,而非兩棲蛙類。
宜蘭河的鱧魚在春季與夏季之間會明顯地聚集到水生植物區的邊緣及淺水岸邊,主要是為了捕食大量聚集求偶中的蛙類,這個時候在這些標點內軟蟲的釣獲比率會大幅地下降,反倒是模擬兩棲蛙類的雷蛙擬餌則會有出人意表的好成績。雖然這些標點內以軟蟲還是能夠多少釣獲一些鱧魚,不過絕大部分都是一斤前後的小型鱧魚,體型稍大的大鱧魚則是完全無視於軟蟲的存在,通常只會在天剛亮的清晨及天黑時分才來咬餌。
反倒是在河心邊緣標點內的大鱧魚照樣乾脆地追咬軟蟲,這是因為這些區域內的大鱧魚原本就是傾向於追咬各種游動的水中生物,因此大多對泳型生動活潑的軟蟲來之不拒。這種在不同Edge區域內的鱧魚所展現出來的卻也是不同的食性傾向,的確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我在閱讀Structure、Cover以及Edge Effect觀念的同時,也不斷地試圖思考我在宜蘭河釣鱧魚所遭遇到的各種問題與現象,竟然在兩種完全不同的釣遊魚種之間找到許多相通且類似的道理,這也是意料之外的啟發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