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0-溪流釣行
今天清晨我又回來造訪這條郊區的溪流,在星期天的早上六點鐘不到,原本以為如此幽靜的溪流祕境應該是人煙稀少吧,沒想到山道入口邊早已停了幾部汽車,等到我走到溪畔道路的盡頭,溪畔的長草區後方的平坦的溪床上竟然看見了一處由七、八部SUV及十來個帳棚所組成的一座露營營地,呵呵,不難想像昨天夜裡這處清幽的山境會是多麼地喧嘩吵鬧吧。
我刻意避開了這些還在睡夢中的露營遊客,選擇了一處淺瀨的流頭邊開始下竿釣起魚來。今天拿出了去年買的那把Gama溪流十八尺手竿,想體驗一下這個口碑極佳的日本品牌釣竿的優異性能。只可惜的是今天的魚群並不怎麼捧場,大概是溪水水量比上週來的時候要明顯低很多的緣故吧。淺瀨區裡頭的溪哥與石斑應該被人電捕得差不多了,我試釣了大半個小時的光景竟然只釣到零星的七、八尾溪哥。
在這種盛夏時節的溪流釣魚,平常容易下竿的像是緩流及潭區這些典型釣場,若不是已經被春天捷足先登的釣魚人釣得差不多了,要不就是擠滿了一大堆玩水消暑的人潮,多數時候在這些類型的釣場只能趁著清晨或者黃昏時段,試探性地下竿釣個一陣子,真正要能優閒地釣上一整天的機會其實並不多。
因此從事溪流釣魚多年以來,每到了夏季時節我就會特別針對像是淺瀨、急流或是一些平常釣魚人看不上眼的小面積標點下竿,相信有不少人應該也抱持著相同的觀念在從事夏季的溪流釣魚活動吧。
(今天特別拿出了去年買的那把Gama溪流十八尺手竿,果真手感優異)
(今天的水量比上禮拜來的時候低很多,更加不利溪流魚類的生存)
在水底亂石林立、水流紊亂複雜的淺瀨區下竿,對於經驗老到的釣魚老手而言,並沒有多大的技術層次上的問題,只是這種水深通常不到尺來深的淺水域,往往是夏季蘊藏著豐富魚群的特級標點。在沒有慘遭電魚或是流刺網毒手的水域,短短一處幾十公尺長的淺瀨區經常可以輕鬆地釣上大半天也無須頻頻更換釣點。急流區就更不用多言了,在水溫高的夏季裡急流往往是大型溪哥、石斑,甚至於是嗜冷水性苦花魚安身立命的地方,因此也是一些溪釣高手喜歡挑戰的標點。
除此之外,在一些戲水遊客眾多的水域,緩流或潭區的魚群被戲水的人潮驅趕到水淺的流尾,或者是靠近岸邊地形稍微崎嶇的淺水區,這些尋常釣魚客看不上眼的小標點,經常可以釣出出乎意料之外的好成績。
我後來回頭走到上個禮拜下竿的那處急瀨的流尾,在一處水深不到30公分的淺瀨岸邊繼續下竿釣魚,這種標點儘可能選在接近對岸的岸際,同時上方或側邊有陰影遮掩,可提供淺水區魚群適度的隱密性及安全感。水底下最好有大小不一的石塊分布,水底太過乾淨、平坦的標點魚群不容易聚集,要盡量避免。
在這麼淺的水域釣魚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不管拋餌或揚竿都盡量力求不要驚擾到水底下的魚群,因此我除非是察覺到有相當把握的浮標動態,否則寧可放過也不會輕易地揚竿,避免因此而驚擾到魚群。第二個原則就是在釣組漂流到盡頭時,適度地牽引住釣組片刻,讓掛在鉤子上的吐司麵包餌在水流的作用下往水面上漂浮,這個動作往往可以讓原本在釣餌周邊探頭探腦、猶豫不前的紅貓突然間追咬釣餌,形成了直接由竿先感應到的上鉤魚訊,這是夏日淺灘溪釣非常有趣的場景。
(在這樣一處水深不及50公分的流尾岸邊,竟然能釣出讓人驚豔的成績)
(這處溪流出產著體型漂亮、全身雪白的本地溪哥)
我以這樣的技巧在這處極淺的瀨區釣了一小群紅貓及溪哥,然後走到稍微上游一點的地方以一處岸邊的石塊區為標點,繼續下竿釣魚。這種地形是緩流區溪釣不容放過的標點,在水深不及50公分的流尾岸邊,水底下矗立著大小不等的石塊,透過偏光眼鏡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底下的石塊周邊有許多魚群在石縫間進進出出的,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我在這處小小的標點內釣獲不少的石斑、溪哥及幾尾苦花魚,從水面上看起來平凡無奇的標點,竟然能夠接連釣獲十七、八公分的石斑魚,這就是最令人驚豔之處。
今天早上的溪流釣行就在九點半結束,大約三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勉強釣獲斤餘的漁獲,雖然漁獲的種類及數量不少,只不過魚體遠遠不若往昔,十來尾上鉤的發情紅貓竟然沒有一尾超過12公分,20年前這裡的紅貓體型至少都是12公分起跳的,看來這種現象已經是台灣各地溪流普遍的現況。
(今天上鉤的發情紅貓竟然沒有一尾超過12公分)
(這張是20年前(1994/07/17)在這條溪流的漁獲翻攝照片,當年的溪哥體型多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