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棘魞介紹」之讀後心得筆記
這一期的山野釣遊雜誌刊載了一篇關於以路亞擬餌來釣何氏棘魞的裝備介紹專文,文章的內容大抵上是以從台灣目前主流路亞玩家的觀點來陳述,整體來說,算是一 篇中肯而淺顯的入門介紹文章,不過在實際的應用上還有一些盲點及適用性問題必須解決,特別是在與西部溪流地形條件差異極大的東部溪流釣魚,這些問題只會更 加地被嚴苛的釣場環境給突顯出來。
本文的作者應該是一位釣遊對象廣泛的路亞玩家,對於何氏棘魞相關的技巧與知識,大體上還是以傳統路亞釣法的觀點來思考,並沒有真正深入探究溪流路亞釣法與 技巧的細節。因此,在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我把目前為止所探究過的問題與技巧,針對作者的觀點與陳述一一地思考與檢討,作為磨練自己何氏棘魞釣技觀念的心得 筆記。
分布及棲息地
本文作者提到何氏棘魞並不是台灣特有種魚類,包括了中南半島的越南、寮國、緬甸等國都有出產,這些資料來源的出處並沒有交代,不過依照我之前收 集的資料顯示,這種魚類棲息在珠江水系及喜馬拉雅山南簏各大水系。作者似乎已經對何氏棘魞的分布情況下過一些工夫,而不像國內那些魚類專家學者還是堅持著 何氏棘魞是台灣特有種魚類的論調。
釣竿
在釣竿的部份,作者建議採用2~8磅數,長度從6~7尺之間的鱒魚竿(Trout Rod),這種鱒魚竿是目前台灣溪流路亞釣的主流裝備,原來是北部釣友拿來釣溪哥、闊嘴郎、一支花等小型溪流魚種使用。目前市面上以Shimano出品的 Trout One以及Trout Limited兩款為主流產品,這種鱒魚竿在原廠的型錄上有Monster Trout專用的10~13尺竿,不過本地釣具店似乎只能看到8.3尺的中調性產品。這種路亞竿拿來對付何氏棘魞在強度表現應該沒有問題,畢竟目前溪流裡 頭大多是40公分以下的中型何氏棘魞,不過這種調性的路亞竿若拿到東部溪流來使用的話,則在操作性能上頭會遭遇施展不順暢的困境。
第一個問題是長距離拋投的要求,7尺以下的路亞竿遠投的能力明顯低於7尺以上的竿子,然而一旦竿子的長度超過8尺以上,則竿身重量的影響卻會明顯抵銷掉竿長的拋投優勢,準確度顯然也不及短竿子來得好,因此8.3尺可能是兩相權衡的平衡選擇。
第二個問題是流速的影響,一般的2~8磅調性的鱒魚竿在湍急的水流中操作Spoon或Minnow的時候,擬餌本身的水阻效應可能就已經消耗掉50%以上竿先的彎曲彈性,整體的操作性能及竿先的敏銳度都會因此大打折扣。
(下圖:在這種湍急的溪流裡頭逆流搏魚,路亞竿的調性不能太過柔軟)
這種調性的路亞竿在東部溪流裡頭逆流牽引體型在30公分以上的何氏棘魞時,坦白說真的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何氏棘魞這種魚是溪流裡頭少數會奮戰到最後一刻 的魚種,即便是已經拉拔到你的腳邊,常常都還是看不到何氏棘魞浮出水面,更別說是早早就躺平在水面上被你橫著拉過溪面,因此強韌的腰力的確是必要的基本性 能。再則,在長距離的拋投誘釣情況下,柔軟的竿先會減緩揚竿作合的時候的力道,減低鉤尖穿透魚嘴確實的程度;在逆流牽引搏魚的時候,也很容易就讓魚因為著 鉤不深而逃逸。因此竿先必須具備適度的硬挺調性,才能確實達到準確作合的要求。
我目前使用的是太平洋釣具國產的Pokee Driver 7.6英尺路亞竿,這款路亞竿是廉價的萬用淡水路亞竿,除了彈性稍嫌死硬之外,這把釣竿的配重與手感其實都不差,在多次實際在花蓮溪使用的結果來看,這款 路亞竿基本上是一款還不錯的何氏棘魞急流專用路亞竿。不過這把路亞竿的彈性並不理想,沒有日本高價鱒魚竿的優異彈性及韌度,實際使用上除了必須搭配較粗的 前導線之外,還必須調整出線閥的鬆緊程度,若是釣到體型稍大的何氏棘魞的時候,還必須小心的牽引搏魚才不會拉破魚嘴讓魚逃逸而去,這是使用這款廉價竿必須 特別注意的地方。
(下圖:這款太平洋釣具國產的Pokee Driver 7.6英尺路亞竿是我目前的標準裝備,價連又物美的選擇)
釣線
在釣線的部份該文作者建議使用8磅以下的單絲尼龍線,利用尼龍線良好的伸縮彈性來跟釣竿彈性搭配,避免因為缺乏緩衝而拉斷纖細的導線。基本上這種作法還是 以一般路亞釣法的觀點來思考,單絲尼龍線的確有緩衝大魚暴衝的伸縮彈性,然而尼龍線的輕比重與顯著伸縮率,在拋投性能、傳遞魚訊的敏銳度、作合的準確度, 泳層的保持等方面,均有產生不利的負面影響。
首先,在拋投性能方面,單絲尼龍線雖然號稱可以順暢地長距離拋投,但是先決條件是在風力及空氣溼度都不顯著的情形下,我試用過的幾款單絲尼龍線包括6磅的 Original Stren以及Shakespeare Cajun 紅色線,在有明顯風勢及空氣濕度大的天候狀況下,都會因為空氣的黏滯性而減少拋投的距離及順暢性。
此外,尼龍線的伸縮率在長距離拋投會產生顯著的懸垂效果(Suspension),會明顯地降低了傳遞魚訊的敏銳度及作合的確實性。我在宜蘭河以軟蟲釣泰 國鱧魚的時候,就已經深刻地感受到這個缺點。換個角度來思考這種伸縮率的特性,的確是可以有效地減緩大魚暴衝的力道,不過兩者之間的取捨基本上還是跟拋投 的距離跟釣場的環境相關。
在保持泳層方面,單絲尼龍線跟超級釣線(Super Line)其實都有比重過輕、不易下沉並保持固定泳層的缺點。水溫越高及懸浮物質越多,則單絲尼龍線與水分子之間的黏滯效果就越明顯,因此下沉在水中的釣 線部分很容易影響到擬餌的自然性,在溪水沖刷之下也更不容易下沉到設定的泳層裡。
直到目前為止,我都使用Spider Stealth編織線作為何氏棘魞釣法的出口母線,之前則是使用硬質的Fire Line一段時間,Spider的輕柔材質在拋投的時候不會影響到設定的拋投路徑,因此拋投的準確度非常的讓人印象深刻。此外,Spider也有Fire Line這類超級釣線特有的幾乎完全沒有伸縮性的優點,因此在偵測魚訊及揚竿作合上頭非常的流暢順手,只要傳來輕微的抖動立刻揚竿作合,十多公尺外、深度 在1.5公尺標點內的何氏棘魞有超過60%的機率可以手到擒來,這也是最近我自己釣何氏棘魞的成績突飛猛進的重要因素之一。
(下圖:Spider Stealth 6、8、10磅編織線是目前我釣何氏棘魞的標準出口線,底下是Shakespeare著名的Cajun 紅色單絲尼龍線)
附帶一提的是這篇文章並沒有提到前導線的使用,本地的釣友在溪流擬餌釣法中並不常見使用Leader,大多數人幾乎都是以編織線或尼龍母線直接來連接擬 餌,這種做法各有優缺點及個人的習慣與考量,嚴格說起來並沒有對錯與否的問題。我自己釣何氏棘魞及泰國鱧魚都會使用碳纖材質前導線,利用高比重、高切水性 的碳纖線有效地幫助擬餌快速地下沉到設定的泳層中,可以顯著地降低水流及流體黏滯性對於擬餌運動自然與順暢性的影響。
文章作者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到前導線的觀念,從雜誌的說明及照片來看,作者在寶來的楠梓仙溪釣何氏棘魞似乎都是選擇緩流跟潭區的溪段來進行,在這些水流緩和的標點內釣魚並不能突顯出前導線的優點,這與花東地區水深流急的釣場環境相比是有明顯的差別。
此外,若是以Floating Minnow路亞來釣何氏棘魞的話,這些下沉深度在1~3尺之間的浮水路亞並沒有必要刻意使用前導線的必要,路亞的水阻力及下沉舌板的作用就可以有效抵銷 掉水流的效應,然而在使用Spinner或是Spoon這些金屬擬餌的時候,前導線的一些優點就會清楚地顯現出來。目前我使用的前導線只要以8磅的 Vanish碳纖線為主,長度以釣場深度的2~3倍來取捨,一般都會在14尺上下,這種重視前導線的作法在其他釣友間似乎很少見,不過這卻是在花東溪流釣 何氏棘魞相當關鍵的作法。
(下圖:Okuma這款具備6.2:1高齒輪比AQ2000MS捲線器很適合湍急溪流的擬餌操作)
捲線器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對於捲線器的種類及類型並沒有特別著墨,僅從減少體力負擔的觀點來建議採用較小型捲線器,並沒有仔細去說明捲線器對於擬餌的泳型及操作性能的影響。
我的觀念認為選擇釣何氏棘魞的捲線器最主要考量在於齒輪的捲線比,市面上絕大多數紡車式捲線器所採用的都是4.7:1 ~5.2:1之間的齒輪比,這種齒輪比例雖然有捲線輕巧、容易操作的優點,但是在水流湍急的東部大型溪流裡頭操控Spoon,常常會有捲線速度比不上水流 速度的窘境。一般來說,當擬餌逆水牽引晃餌的時候,捲線比的差異僅僅在於捲線的效率,真正明顯的差別在於順流牽引擬餌的時候,高齒輪比的捲線器可以比較容 易地讓擬餌保持與水流相當的游動速度,可以有效避免擬餌因為失速而下沉掛底。
第二個差異性在於施展放流手法的時候,在收放線的操作上正常捲線比的捲線器會要求較多的捲數及動作,因此難免會有手忙腳亂的情形,這會減低自己在偵測魚訊 及操作牽引放流時候的專注力;高齒輪比的捲線器在收放線的時候只要稍微捲動一下把手就能夠達到收放流的動作,這是高齒輪比捲線器的優點。
我在花蓮溪月眉段的深水急瀨練習放流技巧的時候,已經確認了Okuma這款具備6.2:1高齒輪比AQ2000MS捲線器的適用性,在相當湍急的流動溪水 當中牽引及操作Spoon的時候,幾乎沒有發生過因為失速掛底而斷線的情形,在讓Spoon自然放流的時候也很容易就能保持貼近溪床底部游動的狀態,這些 效果可以從最近魚獲量大幅增加這一點看出來,這款AQ2000MS高齒輪比捲線器的確提供了相當程度的幫助。
這種高齒輪比設計大多只能在少數中高價位的日本廠牌捲線器上頭看得到,這款Okuma完全國產的低價位捲線器在各方面的表現上絲毫不遜色,拋投的流暢度與準確性也無話可說,因此最近我又買了一顆AQ2000MS及兩個備用線杯,是我目前溪流擬餌釣捲線器的標準配備。
(下圖:各種Floating Minnow)
Minnow路亞
本文的作者建議使用長度7公分以下的浮水路亞,基本上這是目前正確的主流作法。在適用的場合方面作者建議在水流和緩的潭區及環流來使用,基本上這也是中肯的建議。作者認為急流中的路亞操作難度高,而且不容易保持在設定的泳層內,這種情形也是一般釣魚人實際面臨到的困難。
在急流中操作Minnow會遭遇到兩個先天的技術瓶頸,第一個瓶頸是前面提到泳層無法保持的問題,一般的解決之道是使用大舌板的深水Minnow,不過市 面上的Minnow舌板的尺寸會跟路亞的體型相互撘配,因此舌板越大路亞的尺寸就越大,因此就越不適合拿來釣一般體型的何氏棘魞。
第二個做法是加配重鉛粒來幫助小舌板的路亞下沉,這跟荒瀨香魚釣法的釣組精神相類似,不過一般的釣友很難接受這種釣組設計的思考觀點,實際上應用的時候常 常會操控不當而讓路亞過分下沉而掛底。另外一種可行的作法是子母型路亞的搭配,利用大型路亞當作潛水滑板來引導後方的小型路亞下沉到合理的深度內。這種創 新的作法其實我自己也沒有親自嘗試過,不過實際上的可行性很高。
第二個瓶頸是操控時候的角度問題,本文作者也注意到水流沖刷角度與釣者位置之間的關係,因此提到在急流中不容易操控路亞的問題。在使用路亞的時 候,由於逆流牽引的緣故,因此持續的水流最終會將路亞往靠近釣者這側水域沖刷,很容易就讓路亞偏離掉原先設定的流帶及泳層。解決這種問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 改變自己站立的位置,通常是盡量涉水到流帶的邊緣以保持母線的理想角度。第二個方式是採用放流的技巧,在逆流牽引晃餌的時候搭配著鬆弛放流的手法,可以延 長路亞在設定流帶中停留的時間。第三個方式是改變路亞落水的位置,搭配著橫切水流的角度來改善路亞進入流帶的路徑。這三種方式都可以改善路亞操控的問題, 只是操作難度與技巧要求較高。
釣何氏棘魞的路亞並不只限於Floating Minnow而已,釣Bass的Crank及Vibration Lure其實都有潛在的可行性,特別是泳型活潑、下沉深度大的Vibration Lure可能是解決特大深水域的可行方案之一。
(下圖:Spoon的種類千奇百怪,真正的關鍵在於操作的手法跟技巧)
Spoon
作者提到匙型擬餌Spoon有「科羅拉多」(Colorado)及「柳葉型」(Willow leaf)兩種類型,其實作者把Spinner的類型跟Spoon給弄混了。Spoon的分類目前依照北美釣具業者的型錄來看,應該只有Trolling Spoon跟Jigging Spoon兩類,Trolling Spoon就是台灣釣友通稱Spoon的旋轉式匙型擬餌,Jigging Spoon則是在船上採用上下垂直晃餌的平板式Spoon,本地海釣常用的鐵板也能算是Jigging Spoon的一種。作者提到的「科羅拉多」(Colorado)及「柳葉型」(Willow leaf),其實是北美釣友使用的旋轉亮片(Spinner Blade)其中的兩種類型。
(下圖:各種美式Spinner Blade)
Spinner
旋轉亮片(Spinner Blade)的基本類型有「科羅拉多」(Colorado)及「柳葉型」(Willow leaf),以及「印地安納」(Indiana)三大類,另外常見的還有French Spinner及In-Line Spinner等等幾款。這種亮片擬餌在北美的運用很廣泛,各種釣遊魚種幾乎都有適用的產品。本地的確有少數釣友採用一些市售現成產品來釣泰國鱧魚及何氏 棘魞。
這種Spinner是我自己目前極力要開發試驗的擬餌,這兩個月來我已經買到將近40種色系及尺寸的亮片,會在最近密集地試驗其可行性及搭配的釣組設計。 我的直覺認為這種旋轉亮片非常符合何氏棘魞喜歡追咬旋轉、閃亮物體的天性,應該會有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效果才對,不管是搭配軟蟲、亮線毛鉤或是Spoon, 應該都能夠有效地吸引到何氏棘魞來追咬,真正的問題會是搭配的釣組設計及誘釣的策略手法。
(下圖:何氏棘魞的確是生性活潑主動的溪流掠食魚種)
何氏棘魞的習性
本文作者認為何氏棘魞不是活潑的的掠食者,在習性上比較類似泰國鱧魚一般蟄伏在等待餌食經過再追咬。這種論點與我在溪邊看到的情形是有所牴觸的,我看到的 何氏棘魞的確是相當活躍的掠食魚種,在岸邊的淺水也可以看到小群何氏棘魞追捕小魚的景象,溪面上也會看到小型何氏棘魞躍出水面捕食食物的鏡頭。
基本上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類似Bottom Feeder,然而卻也不是完全都蟄伏在溪流底層守株待兔,或者是像竹竿頭一般終日在溪床底部掘食底層生物,我倒是認為何氏棘魞有點類似在加勒比海熱帶島 與周邊出沒的Bullhead,既能在沙底翻食節肢生物,又能夠成群到處追捕岸邊的小魚。
以上是讀完這篇文章的心得,同時也把自己這兩個月來在何氏棘魞釣上頭的心得作一番詳細的回顧與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