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昨天午夜之前就應該回到宜蘭家裡,打算今天一大早就出門去釣魚,只是實在是因為太想念還在淡水娘家作客的老婆跟女兒,於是又拖到今天傍晚才依依不捨地回到宜蘭。當一早得知宜蘭當地是晴空高照的好天氣的時候,心裡想著總算是盼到了一個難得的好釣魚天,只是萬萬沒想到車子才一出雪山隧道口,迎面而來的竟然是淅瀝嘩啦的大雨天,這下子心裡頭的熱度瞬間涼了一大半。
到了晚上七點多鐘外頭的雨勢突然間停歇了下來,於是我隨便找了個藉口出門後,直接就來到宜蘭河邊試看看夜釣的可能性,反正釣魚的裝備老早就擺在後車廂裡頭。我來到宜蘭大橋附近先察看了一下河水的狀況,看起來似乎是可以下竿釣魚的樣子,於是把車停好了以後,拿了傢伙便獨自一個人來到完全無人跡的河岸邊。
雖然早上才剛出過一個上午的大太陽,不過夜裡河岸邊的溫度還是只有大約15度上下,我在慶和橋到宜蘭橋之間選了一處比較平緩乾淨的河段來釣魚,盡量避免在烏漆媽黑的夜裡頭發生掛底的麻煩狀況。大概是之前才下剛過雨的緣故,因此河水的水位比平常大約高個10來公分左右,透過手電筒的燈光來看河水的清澈程度似乎稍微有些渾濁一些,不過既然是夜釣也就毋須計較這麼多了。
在今天所使用的軟蟲釣組上頭,我僅僅是在軟蟲鉤上方的導線上加掛了一個25號的小夜光棒,夜光棒的作用除了希望能夠吸引黑暗水底下鱧魚的注意外,也能夠清楚地知道釣組在黑夜中的拋投路徑及落水點,同時也能夠在收線的時候清楚地看到水面上釣組的位置,避免收線不當意外掛在岸邊的雜物上頭。
夜光棒的安裝方式是先將隨袋附送的透明塑膠套管剪裁出兩個大約半公分寬度的套環,然後將套環穿過釣鉤上方的導線,再將發光的樣光棒以頭尾固定的方式穿過透環。一般來說,我都是將夜光棒安裝在釣鉤鉤柄的位置處,如此一來形成軟蟲假餌的頭部會發光的假象,很容易吸引到黑暗水底鱧魚、鮎魚、土虱的注意。有些時候為了避免夜光棒影響小型軟蟲游動的自然性與活潑性,還可以適當地上下調整夜光棒的位置。
我憑藉著對於附近地形的了解開始在黑暗中拋投釣魚,我夜釣的習慣是幾乎都不打開頭燈或是手電筒的,除非是必要的更換釣組或是掛鉤魚餌,因此通常都是一個人獨自在暗夜的河岸邊像個鬼魅一樣地釣著魚。坦白說在黑夜裡雜草叢生的河岸邊釣魚其實還真的需要一點勇氣,不過最大的危險除了河岸邊地形陷阱之外,應該還是以「人」最為可怕。以前在南寮漁港夜釣的時候最怕遇到飆車族的不良少年跟到處逃竄躲藏的偷渡客,在宜蘭河岸邊夜釣的時候則是會擔心遇到不懷好意的旁觀者,畢竟「人心難測」啊!
不過我通常還是非常的小心,並且盡量不要吸引到別人的注意,除了儘量不要打開任何燈光之外,我通常都是一身全黑的打扮,在暗夜的河岸邊如果不仔細察看的話,還真的會嚇到意外經過的路人。
(下圖:第一尾鱧魚竟然接連來咬了兩次)
開始釣魚沒多久就可以察覺到今天晚上的河岸邊似乎相當的熱鬧,在遠處路燈燈光的反射之下,可以看到河面上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所引起的騷動。我今晚使用在這個河段之前都釣得不錯的ZBC4英寸長環狀軟蟲,才一下竿沒多久就來了一個相當明顯的咬訊,不過在將魚拉出水面的時候竟然意外脫鉤逃逸,這是一尾大約30公分左右的小鱧魚。接著隔沒幾分鐘之後又在相同的區域內來了一個也是相當乾脆的咬訊,這一次我就沒有失手讓魚兒脫鉤逃逸,等到拉上岸之後打開手電筒一照,這尾也是大約相同體型的小鱧魚嘴部的上方有著一個新鮮的傷口,甚至還在泊泊地流著鮮血,原來竟然是剛剛脫鉤逃逸的同一尾鱧魚,竟然不顧傷口的疼痛還來追咬這尾軟蟲,看來若不是真的飢餓難當,要不就真的是這尾軟蟲威力驚人。
又隔沒十多分鐘,一尾體型稍微大上一些的鱧魚竟然追咬軟蟲追到水面上來,當我將軟蟲收捲到眼前3、4公尺左右的岸際邊緣,眼看著螢光色的夜光棒正一點一點地浮出水面的時候,突然間閃過一陣黑影掩蓋掉夜光棒的光芒,這尾40公分的鱧魚就這樣子追咬到水面上來。
從這波寒流來襲之後就已經看不到這樣熱烈的咬況,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頭就來追咬了三次,而且咬餌的激烈程度比起白天真的是天差地遠,完全沒有白天那種輕微異常的龜毛動作,只要竿先傳來追咬的振動,還等不及揚竿作合鱧魚已經將竿先硬是凹了下去,這跟夏季白天的咬況非常的類似,看來夜釣似乎也是克服冬季鱧魚吃餌龜毛的對策之一。
正當我開始要好好地釣胃口大開的鱧魚的時候,背後突然間鞭炮聲大作,河堤上一大群趁著雨停的空檔出來放炮的青少年把整個河岸邊搞得非常的熱鬧,這個時候我隱隱約約知道大事不妙了,果不其然在這種吵雜聲大作的情形之下原本熱烈的咬況完全停止了下來,我不死心地多嘗試了幾處釣點,並且又耐心地多釣了一個多小時,結果還是完全沒有任何鱧魚前來咬餌了。
(下圖:第二尾鱧魚竟然追咬到水面上來,夜釣的咬況明顯好過白天)
從今天晚上的體驗裡頭,我意識到原來鱧魚吃餌所使用的感官並不全然是所謂的目視的方式,平常白天釣鱧魚的時候總是會一廂情願地認為鱧魚是「看到」了軟蟲假餌的存在而來咬餌,因此大多時候會去注意到各種假餌的「泳型」及「動作」表現。然而,鱧魚是真的依賴視力感官來覓食的嗎?以前我的觀念認為鱧魚的視力可以在黑暗夜晚「看到」食物的存在,可是後來許多的經驗似乎說明了除了視力之外,鱧魚應該還是會依賴其他的感官來尋找食物。
釣雷蛙的釣友通常都會選擇雜草密佈的區域來釣鱧魚,許多時候雷蛙是在鱧魚完全都看不到的植物區域上方來跳動,因此鱧魚會意識到雷蛙的存在應該是跟雷蛙所產生的振動及聲響有關。一些市售雷蛙會在後方加掛塑膠製的鬚尾或是金屬旋轉亮片,我原本以為這些裝置是為了要增加假餌在視覺上的吸引效果,可是後來我才越來越覺得產生的波動跟聲響才是吸引鱧魚前來咬餌的主要因素。
我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我注意到我所使用的幾十種軟蟲裡頭,最會吸引鱧魚前來追咬的軟蟲其實並不全然都是泳型最誇張,色彩最鮮艷的那幾款。舉例來說,我釣鱧魚釣得最好的ZBC Curly Tail Grub軟蟲並不是一款泳型誇張、活潑的軟蟲,相反的這款軟蟲在水裡頭其實是非常的安靜,長長的波浪鬚尾只是規律地不斷地翻滾旋轉,可是鱧魚就是很愛來追咬這尾軟蟲。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好幾次河水渾濁的情況下,這尾嚴格說起來並不能夠有效地「吸引」鱧魚咬餌的軟蟲,竟然也能夠從汙濁的河心底層誘釣到大鱧魚,顯然地視力絕對不是鱧魚覓食的唯一感官。
(下圖:ZBC這款環狀軟蟲似乎能夠產生讓鱧魚感興趣的波動效果)
我最近在讀一本專門介紹鱸魚生態習性的書「Knowing Bass」,這本書是貝克力所屬的Pure Fishing集團轄下釣餌實驗室的一位博士Dr. Keith A. Jones的大作,這本書將Bass的習性、生態及解剖學特徵介紹的非常的詳盡。書中特別針對Bass的各種感官構造及功能做了相當詳盡的介紹,其中關於Bass如何在汙濁的湖水中捕食的說明讓我特別感到興趣,原來Bass也能夠在不見五指的渾濁湖水中追食假餌,顯然Bass也必須仰賴除視力之外的其他感官條件,書中就提到包括Bass在內的許多魚種其實都相當地仰賴以察覺聲音及振動的方式來捕食餌料生物,而且更精確一些來說是波動或是振動的頻率內涵,白話一點來說,並不是越激烈的聲響就越能吸引魚兒的注意,許多時候反而是輕微的、細膩的振動,能夠產生會引起Bass注意的低頻率聲響及波動,或許這也能說明ZBC的這款安靜的軟蟲為何能夠吸引河底深處鱧魚出來追咬。
依據我自己實際的觀察,我認為鱧魚也有相當類似的生態習性,鱧魚對於聲音及振動的敏感程度應該不比視力感官來得差,鱧魚的眼睛構造能夠看到的色譜範圍很可能也跟Bass相去不遠吧。截至目前為止我雖然知道鱧魚的確會對某些顏色有所偏好,但是在晃餌過程中軟蟲所產生的波動效果、聲響以及振動的程度,似乎更能明顯地影響鱧魚追咬假餌的意願。
以上是今晚夜釣的一點點感想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