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過一陣子惱人的冬雨之後,今天一早宜蘭的天空竟然是澄澈的讓人驚嘆的海藍色,橫亙在平原北方的雪山山脈被連續幾天的雨水清洗得分外的青翠鮮綠,暖暖的陽光緩緩地灑落在潮溼的地表面上,在清晨寧靜的地平面上升起了一層薄薄的水霧,這是冬季裡難得的好天氣。
只是一大早就帶我老媽出門買辦年貨,在清晨人潮擁擠的早市等待的空檔裡頭,我不斷地在心裡頭盤算著今天到底該到哪裡去釣魚,本來最近的計畫是要到冬山河以及梅花湖附近的幾處釣場去釣鱧魚跟Bass,只是沒想到上個禮拜Uncle竟然會在家裡意外摔傷了肋骨,只要稍微咳個嗽就會痛到眼淚直流,更別說是要揮竿拋投這種大量用到腰部肌肉的動作了,因此只得乖乖地在家裡休養傷勢。
在陪老媽買了年貨之後,我還得利用這難得的好天氣把家裡的鋁窗及紗網好好地清洗了一次,因此又繼續馬不停蹄地忙了兩個多小時,等到所有的事情完全搞定終於可以出門釣魚的時候,已經是上午的十一點多了。
為了把握著短暫的釣魚時間,我臨時改變計畫來到宜蘭河靠近宜蘭大橋附近的河段來釣魚,這個河段的地形幾乎都是水深在2~3尺之間的平坦水域,水底下的障礙物並不算太多,河面的寬度大約都在20~30公尺之間,河岸邊雖然長有還算茂盛的蘆葦叢,但是由於坡度相當和緩的緣故,因此水生植物底部並沒有太多能讓鱧魚藏身覓食的空間。在這一帶棲息的鱧魚通常會在靠近岸邊的淺灘區域活動,特別是地形稍有變化的河底,或是有明顯水底障礙物的周邊區域;天氣好的溫暖季節鱧魚會三五成群大膽地在極淺的灘岸曬太陽,水溫低的陰雨冬季則會遷移到靠近河心的區域,有些時候甚至於會完全消失在這段水域裡頭。
(下圖:宜蘭河岸美麗的風景非常的舒適宜人)
我最近一個多月來釣鱧魚的活動基本上是朝著三個目的在進行的,第一個目的是想要更清楚地知道在低水溫季節裡宜蘭河的鱧魚棲息的區域及覓食的行為,因此我特意在惡劣的天候下來到不同的地形標點內試釣鱧魚,希望能夠透過比對及歸納的方式找出一些有用的訊息。
第二個目的則是密集地測試各種軟蟲假餌對於鱧魚的吸引效果,特別是在食慾不振的低水溫時期更能看出不同軟蟲的效果差異,因此我每趟出門釣魚都會帶許多不同種類、色系的軟蟲來試驗,密集地針對特定標點裡頭的鱧魚群試驗各種軟蟲的功效,截至目前為止雖然已經獲得了不少有用的訊息,不過要將我手頭上堆積如山的各式軟蟲全部測試完畢,坦白說實在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情。
第三個目的則是不斷地練習如何在障礙物密佈的水域及深場裡頭來釣軟蟲,這是因為通常以軟蟲釣鱧魚都會選擇釣組容易操控、不易掛底的淺水區域來進行,事實上在大多數可以釣鱧魚的季節裡頭,鱧魚也都會在這些淺水域周邊活動,因此,不管是在湖岸區域或是河灘邊,通常都會有志一同地選擇這些淺場來釣鱧魚。可是鱧魚這種掠食性強烈的生物基本上是喜歡在水草雜生、障礙物密佈的區域內活動,許多體型龐大的大鱧魚特別喜歡在這些區域出沒。
在這些障礙物極多的標點內釣鱧魚,通常還是以水面系的雷蛙一類的假餌容易施展、效果比較良好,若是要以潛行水底的軟蟲假餌來誘釣棲身底下的大鱧魚,則在操控軟蟲的手法及技巧上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熟練及細膩度。此外,在靜止水域的湖泊區域與河水不斷流動中的河川中釣軟蟲,在許多技巧及釣組細節上還是有所不同,因此,我最近特意找了一些障礙物極多的深水域釣場來練習軟蟲。
(下圖:宜蘭河岸清澈乾淨的河水,在這裡釣起魚來是非常的享受的事情)
今天開始釣魚的時候正吹著強盛的東北風,雖然宜蘭當地是如此晴空高照的好天氣,但是聽說台北市區是下著滂薄大雨的壞天氣,因此看起來似乎隨時有變天的可能。我從幾天前才拿到的十多款新式軟蟲中挑了幾款出來試用看看,這批軟蟲主要有雙尾蠕蟲(Double Tail Grub)、環狀蠕蟲(Ringer Worm)、拍擊尾型軟蟲(Flapp’n Tail Worm)、蟋蟀(Cricket)軟蟲、以及一些其他新出品的軟蟲產品。
在這處釣場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頭我總共釣上來兩尾體型不大的鱧魚,全部都是來吃一款綠色的環狀蠕蟲(Ringer Worm)上鉤的,其他的軟蟲效果似乎並不顯著。我所採用的釣魚策略還是以河心到岸際之間區域為主要晃餌區域,因此是將軟蟲拋投到超過河心的距離外,然後沿著河底讓軟蟲通過幾處有障礙物的區域附近。軟蟲在通過河心附近的河底之後,只要有鱧魚的存在的話通常都會好奇地靠近來試探軟蟲,竿先會因為鱧魚試探性的追咬而有輕微的抖動發生,這個時候要放慢軟蟲游動的速度,並且增加幾次抽動性的晃餌動作,如果底下的鱧魚對於使用的軟蟲有興趣的話,緊接著就會一、二次輕微但是清楚地頓了一下,這個時候就要配合揚竿作合的動作,否則除非是鱧魚自己被魚鉤鉤到或是食慾大開,否則大多數的情形會放開軟蟲然後游開,經過幾次相同的情形之後這尾鱧魚就會失去對軟蟲繼續追咬的興趣。
(下圖:在宜蘭大橋附近釣到的兩尾鱧魚)
早上陽光相當的耀眼明亮,近岸處的河底狀況因此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但是我沿著河岸從慶和橋往宜蘭橋一路沿岸巡視,都沒有看到岸邊有鱧魚浮出水面換氣休息的現象。我選擇的這幾個標點內的障礙物並不容易掛底,除了幾個當地捕魚人「放滾仔」留下來的竹竿周邊必須額外留意之外,通常都能夠順利地晃餌通過。幾個比較明顯的魚訊都是發生在靠近岸際大約3~5公尺的區域,這大概是河底深度開始變化的地帶,這顯然跟我原先的預期相同,今天的鱧魚其實都是潛伏在河心附近。
過沒多久東北季風開始增強了起來,我站在逆風側釣魚的難度變得更高,接著天空開始烏雲密佈,氣溫似乎一下子陡降了下來,原先只穿著長袖迷彩上衣的我開始感覺寒冷了起來,本來還想繼續硬撐下去釣魚,不過後來實在是風勢太大,再加上鱧魚突然間停止了追餌的現象,於是我決定收拾起裝備回家拿防風雨衣後再出來繼續釣魚。
我在返家拿了防風雨衣之後,原本陰暗的天空竟然又繼續地放晴了起來,並且原來相當猛烈的東北風竟然完全地停歇了下來,我開著車來到上游的鴨母寮附近一座大橋的下游面繼續釣魚,這是一處急流之後所形成的開闊河槽地形,河水的深度大約在4~5尺之間,整段河槽區域大約綿延了七、八十公尺左右,我幾個禮拜前曾經來這裡試釣過一次,不過當時候並沒有釣到什麼魚,因此今天特別再來這裡練習一下流水深場的軟蟲技巧。
(下圖:宜蘭河上游的河槽區域河段)
我在釣組上頭針對明顯的流況做了一些調整,首先換上了長度大約在10呎左右的碳纖導線,藉此降低水流對於水中釣線的影響,第二在配重上也增加了大約6B的重量,藉此來克服不同水層的流速差異。在拋投策略上我採取兩種模式來試驗,第一種模式是將釣組拋投到45度方向下游測的對岸邊,然後將軟蟲逆流牽引通過河心底層。第二種模式是以近岸的河槽邊緣作為誘釣點,該處河槽的邊緣是急劇陡降的坡坎,根據我的觀察認為鱧魚應該會躲藏在坡坎的根處底部。
第一種策略並沒有釣到任何的鱧魚,不過第二種策略在持續誘釣了幾回之後就出現幾次輕微的試探性追咬,追咬的位置的確就發生在我預期的坡坎根部區域附近。過沒多久果然來了一記輕微但是清楚的咬訊,我立刻反應性地揚竿作合,結果釣線馬上被大力扯下並且立刻往河心區域狂奔,我硬是用力撐住釣竿來控制鱧魚的奔勢,結果在眼前水底下的鱧魚竟然表演了一連串的翻滾動作,然後釣線突然一鬆,竟然脫鉤而去了。
這尾鱧魚在水流明顯的深場上鉤的力道跟拼勁果然與淺場鱧魚明顯不同,這種翻滾式掙脫魚鉤的現象也的確非常的有思考的空間,不過終究還是鱧魚道高一籌,第一回合的交手算是我敗下陣來了。
在此之後這處標點內的鱧魚就再也沒有來吃餌了,不過這次的經驗讓我對於如何誘釣河槽區域的鱧魚,則又獲得新的體驗與心得,慢慢的也能夠掌握到如何在水流效應顯著的區域釣軟蟲的要領。
(下圖:今天的第三尾鱧魚)
後來的一個多小時我沿著河岸繼續往下游探釣,然後在一處菜園前緣的淺灘區又以中午釣到兩尾鱧魚的相同軟蟲釣到今天的第三尾鱧魚,使用的技巧與咬餌的模式跟稍早之前發生宜蘭橋附近的情形雷同。今天帶過來試驗的軟蟲當中以這款綠色的環狀蠕蟲(Ringer Worm)效果最好,三尾鱧魚都是以這款軟蟲釣上來的;其他的軟蟲除了其中的一兩款有輕微追咬的現象之外,並沒有相當顯著的咬訊發生。原本極為看好的Double Tail軟蟲竟然都沒有受到鱧魚的青睞,的確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種軟蟲在夏季的淺灘都有不錯的咬況,竟然在低水溫期都沒有明顯的效用。
(下圖:今天三尾鱧魚都是咬同一款綠色的環狀蠕蟲(Ringer Worm))
此外,我在河槽區域用的是之前都釣得不錯的西瓜翠綠色的Big Tail Grub軟蟲,這款軟蟲對於深場的鱧魚效果一直都不錯,有趣的是前面提到的環狀蠕蟲(Ringer Worm)跟這款Grub同樣都是西瓜綠色(Watermelon Seed)塗裝,似乎鱧魚對於這種色系的軟蟲有偏好。此外,我也使用幾款Jerk Bait軟蟲來試釣,不過都沒釣到任何的鱧魚,顯然地,不同環境條件下的鱧魚似乎對於軟蟲的偏好也有所差異。
以上是今天的釣魚回顧心得筆記。
(下圖:宜蘭河堤黃昏的夕照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