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1-南澳北溪-溪流の王者

很久沒有去溪流秘境探訪台灣溪流の王者何氏棘魞了,今天早上一個人帶著許久不曾拿出來使用的裝備獨自深入山區,美麗壯闊的景色依舊,許久不見的老朋友依然熱情無比,真的是讓人深深迷戀無法自拔的大河の戀。

坦白說在宜蘭住了這麼多年自己從來沒有到南澳北溪釣過魚,一方面是因為以往這條溪流經常處在混濁的狀態,一方面也是因為南澳南北溪曾經封溪禁釣過一段不短的時間,當然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因為自己對於這條溪流始終興趣缺缺,多年來總以為這條溪流除了苦花魚之外,並沒有其他的溪流魚種可供垂釣。

這次的釣遊是因為在自己最近擬定的此生必須完成的Fishing Trip當中,造訪南澳北溪的何氏棘魞是我在南澳溪流域的三個項目其中之一,在完成最近對冬山河上游溪流段的探勘之後,原本並未將南澳溪流域的探勘列入優先計畫當中,但是上個禮拜五帶家人去花蓮旅行的時候順道繞去米棧大橋及月眉大橋的花蓮溪去看近況,沒想到一到米棧大橋上方的時候,竟然被花蓮溪開闊壯麗的景色所深深地震撼,十多年前來這裡挑戰何氏棘魞的心情霎那間被喚醒,於是當時我在心裡告訴自己這個禮拜自己無論如何一定要再來花蓮溪享受這開闊壯麗的釣魚人心境。

原本今天一早是要從宜蘭搭花車到花蓮,然後租台機車就直接殺到米棧大橋去,但是因為傍晚要趕回來接小孩的緣故,仔細盤算一下時間真的是太匆促了,因此左想右想之下突然間讚腦海裡浮現了南澳北溪這幅景象,於是在前一天緊急聯繫有南澳溪管理者之稱的阿欽,以及前一陣子剛剛進去南澳北溪釣過何氏棘魞的安老師,問清楚了此段溪流的現況及釣點位置之後,今天上午就從宜蘭家裡開車來到南澳北溪流域探勘。

溪流的地形地貌
從碧侯大橋開始整段南澳北溪的溪水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清澈,溪流的幅度並不算太大,大約是北部中型溪流的規模,但是溪流地形的變化頗為豐富,各種急流、淺灘、潭區等地形皆一應具全,只不過在四區溫泉服務區以下的溪段似乎比較缺少大型的潭區,一直到四區溫泉服務區上溯500公尺左右才出現比較大型的急流及深潭,而此時何氏棘魞的釣況才有明顯的起色,換言之,北溪這裡的何氏棘魞的確是棲息在比較深的急流及潭區當中,這跟東部其他溪流的情況大致上是相同的。

釣不到魚的窘境
今天從上午大約10點半左右開始下竿,一直到下午3點半左右收竿,剛開始的大約三個小時的時間裏頭幾乎是完全都釣不到任何的魚,一直到下午一點多才開始有魚訊,此時我已經上溯到離服務區大約500公尺以上的溪段,其實中間這些溪段應該不是完全沒有魚,我在垂釣的同時的確透過偏光鏡看到急流底層有相當大的銀白色反光,這可能是大型苦花的身影,但是也有可能是何氏棘魞只不過我無從驗證而已。

前半段釣不到魚除了標點可能無魚的問題外,另外我還沒找到誘釣策略以及合適的擬餌種類也是關鍵原因之一,一開始我先採用Daiwa的金黃色Spoon探釣,這兩款Spoon當年在花蓮溪可是戰果豐碩,因此我採用它來探釣此處的魚群,只是沒有想到Spoon的效果不佳,嚴格說起來是完全沒有任何的魚訊,看來應該是已經被人用Spoon操過一陣子了。

另一個原因則是我還未能適應南澳北溪的溪流環境,坦白說我在這類山區溪流釣路亞擬餌的經驗相當有限,大概只有幾年前在南澳南溪那幾次而已,只不過當時我對路亞擬餌的經驗及操作技巧認識得極其膚淺有限,嚴格說起來談不上甚麼技術與觀念,但是今天在南澳北溪的這幾個小時,讓我非常深刻而且清晰的認識及掌握到在這種湍急溪流當中如何操控路亞擬餌及相配合的誘釣手法,所以在後來的兩個小時裏頭才能接二連三釣獲那幾尾體型壯碩的大魚。

另外一個釣不到魚的原因,是因為我完全捨棄路亞擬餌原先搭配的兩個三叉鉤,只保留尾部的單鉤,連腹部的鉤子都完全的捨棄,這樣的作法理論上會讓釣獲率減少到原先的1/6,各種被鋒利的三叉鉤巴到的釣獲情況完全不會出現,只有從擬餌尾部追咬正吃的狀況才有可能釣到魚,而真正能將CD5這種擬餌一口吞下的何氏棘魞體型至少都接近40公分,那些20、30公分的小魚上鉤的機率是非常的低,當然連帶地就造成釣獲率及尾數低落的情況,這也可以從今天只釣到7尾體型都在40公分上下何氏棘魞的結果得到證明。

不過這個問題在我累積了今天的經驗之後,應該會得到明顯的改善甚至完全解決,看起來只保留尾部單鉤的作法應 該是正確而且可行的。

路亞擬餌的選擇
今天的結果充分證明了路亞擬餌在各方面都明顯超越Spoon,但是此地的何氏棘魞並未對所有的路亞擬餌都表現出相同的高度興趣。今天效果最好的路亞擬餌是Rapala最經典的CD5系列,而且還是以傳統的銀白色及金黃色效果最佳,銀白色的誘綿顯優於金黃色,從外觀跟尺寸上來看,銀白色的CD5的確很像溪流裡的溪哥魚,這種魚類顯然是何氏棘魞日常的食物之一,因此效果明顯其實並不太讓人感到意外。

反倒是原先期待蠻高的Ugly Duckling 擬餌系列反而沒有預期中的效果,幾個不同尺寸顏色的Ugly Duckling都未能有效吸引何氏棘魞的注意及興趣;此外,我也嘗試了Rapala SR5系列擬餌,同樣的也未能吸引何氏棘魞的追咬,這的確是蠻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另外CD系列也僅有CD5有明顯吸引何氏棘魞的效果,幾款不同色系的CD7反而沒有明顯的效果,另外Original Floating系列也未能有任何的效果,這也是蠻讓我感到納悶之處。

釣組的設計與構想
在釣組的設計上,原先沿用之前在安農溪所使用釣組,在大約3公尺的10磅前導線上分別加上兩顆2B的咬鉛來提供必要的拋投配重以及維持適度的下潛深度,但是今天稍早因為掛底的因素損失了這個釣組,於是我改用3號ACE碳纖子線約3.5公尺,搭配一顆2B咬鉛,同時以兩顆太空豆來維持咬鉛的固定位置,這個做法完全解決之前咬鉛位置不斷走位的問題,對於擬餌操控的穩定性有很直接的助益。

總而言之,今天在南澳北溪所面臨到的情況以及後來的發展,讓我對於路亞擬餌釣魚的觀念與技巧有了完全不同的視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