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竿
目前幾家日本釣具大廠所生產的淡水路亞竿,一般來說可以分成釣大口鱸魚用的Bass Rod及釣鱒魚的Trout Rod兩大類。其中大口鱸魚專用的Bass Rod多半是調性比較硬挺的竿子,竿先的直徑也大多在1.5mm以上,這種調性的鱸魚專用竿比較適合拿來拋投各種硬質的路亞,並不是非常適合作為拋投輕量 Spoon的專門竿使用。若是專門以路亞來釣取本地溪流所出產的何氏棘魞的話,倒是可以考慮採用比較軟調性的鱸魚專用竿。
至於另外一種所謂的鱒魚專用的Trout Rod,基本上是日本人專門設計作為以Spoon擬餌來釣取鱒魚的專業擬餌竿。這種Trout Rod按照對象鱒魚所棲息的釣場還可分為人工池的Fishing Area系列,及天然水域的Natural系列兩種。其中以天然水域棲息的野生鱒魚為對象的Natural系列,在釣竿的調性及操作性能上似乎比較適合拿 來作為何氏棘魞Spoon的專門竿來使用。
這種竿子當初引進到台灣的時候,主要是拿來拋投一些極輕量的溪釣Spoon使用,北部的釣友嘗試在南北勢溪流域中以各種顏色、造型的輕量Spoon來釣取 溪流裡頭的大紅貓、溪哥以及馬口魚。不過本地釣友所使用的Trout Rod多半是長度在5~7尺之間的極軟調SUL系列的竿子,以這種SUL軟調性的路亞竿來釣取體型跟力量均遠大於紅貓的何氏棘魞,感覺上似乎是有點吃力了 一些。
依照我這幾次在花蓮溪以Pokee出品的軟調子V2,以及硬調性的V3路亞竿來釣取何氏棘魞的實際經驗來看,基本上還是以V2系列這種調性表現比較接近 Trout Rod的竿子似乎比較合適一些。V3系列的竿先直徑有1.5mm,整體釣竿性能的表現比較適合拿來作為泰國鱧魚的軟蟲竿來使用。我實際拿來釣何氏棘魞的時 候發現到調性較硬的路亞竿在作合及搏魚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優點,反倒是因為堅硬的竿先會造成何氏棘魞掙扎的時候意外脫鉤的情況。
(下圖:這幾把由太平洋釣具所生產的國產路亞竿是相當實惠的入門路亞竿)
不過這把V2路亞竿在長度的部份的確需要再考慮加長一點,這把7.02’長度的V2竿拿來溪幅寬闊、水流湍急的花蓮溪釣何氏棘魞,無論是在放流操竿及作合 搏魚方面,都有明顯施展不開的缺點。以花蓮溪實際的釣場環境來看,在這種缺乏明顯變化地貌的湍急溪流地形裡頭釣Spoon,通常或多或少都必須涉入溪流裡 頭來釣魚。這是因為如果釣者祇是站立在岸邊拋投擬餌的話,除非選擇的釣點是水流和緩的緩流地帶,或者是水流有往岸際靠近趨勢的釣點,否則在水流中不斷晃動 的擬餌會在水流的牽引及竿子的合力作用之下,很容易地就被帶離開流心區域然後被沖刷到近岸的淺水域裡頭。
在這種情形之下,為了讓擬餌能夠順利地保持在設定的水流流帶之內,釣魚人因此必須稍微冒險涉水到靠近流心的邊緣來操竿,方能容易將擬餌保持在設定的標點範 圍內,否則釣到魚的機會會因此而大打折扣。在這種情形之下,我發現到這把7.02”軟調的V2竿第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竿身長度的不足,這個長度不足的 問題不僅暴露出前面提到的操控流帶的問題而已,同時也還影響到揚竿作合的確實程度,以及搏魚起魚的效率問題。
這把V2路亞竿第二個明顯的問題則是在操作放流手法時候的敏感度不足,這可能是因為這把V2竿本身所使用的碳纖材質不甚理想的緣故,不過以一把售價不到 1500元的初級入門竿而言,實在是無法要求竿身材質能有多好的性能表現。這個敏銳度不足的問題的確嚴重地影響到我釣魚時候的效率,不但揚竿作合的確實性 不足,當何氏棘魞前來追咬Spoon或是軟蟲的時候,在竿先傳達直感魚訊的表現上通常也不敏銳,因此會因為有所遲滯以至於無法掌握到最佳的揚竿作合時機, 常常必須刻意用力揚竿來增加中魚的理想角度與確實性。此外,這把竿子整體的彈性並不算很理想,因此無法以良好的竿身反發力來緩衝急流中何氏棘魞的掙扎力 道,常常因此增加了意外脫鉤逃逸的風險。
(下圖:不過這把極軟調V2路亞竿在湍急的花蓮溪對付這種體型的何氏棘魞的確是相當地吃力)
此外,在釣軟蟲的時候竿先的敏銳程度相對上很重要,一方面是因為敏銳的竿先可以有效地做出相當細膩的晃餌動作,另一方面也比較容易察覺到溪流底部的地形與 水流變化,避免因此產生意外掛底的危機。這把V2竿的缺點在釣軟蟲的時候就更加的明顯了,好幾次何氏棘魞來咬軟蟲都是吃到竿子整個彎了下去的時候,我才突 然間驚覺原來已經中魚了,更多時候也是因為竿先敏銳度不佳的緣故,而導致多次意外掛底及措施最佳揚竿作合時機的窘境。
另外一個由於竿身長度不足所衍生的問題,則是搏魚的角度通常並不理想。一般來說,竿子的長度越長,則吸收魚兒上鉤之後產生的衝擊力道以及搏魚起魚的操控性 通常會越好,不過這也必須在竿子本身的調性設計都能配合的前提之下才成立,否則反而容易變成極難操控的「爛肚竿」。基本上,依照我自己的持竿習慣來看,我 認為自己用得比較順手的竿子長度應該至少在7.6”以上,如果能有8~9呎那應該更理想一些。只不過我翻遍了幾家日本大廠的釣具型錄,這種長度的 Spoon竿大多是適用10g以上Spoon的硬調性釣竿,在以輕量Spoon及小尺寸軟蟲作釣的情況之下,這種調性的竿子反而不易作出細膩輕巧的晃餌動 作。
依照這幾次在花蓮溪釣何氏棘魞的經驗來看,竿子本身的敏銳度與彈性是非常關鍵的重要性能指標,至於是不是能夠將釣組拋投到很遠的距離,或者是非常準確投入設定的標點內,在花蓮溪這種釣場條件之下,我倒不認為是一把好的竿子最優先考慮的必要因素。
具體而言,到目前為止我認為比較理想的何氏棘魞專用Spoon或是軟蟲竿,長度應該大約在7.6”~9.0”之間,具備了介於37到46之間調性的高純度 碳纖竿,竿先的部分則以1.2~1.3mm左右應該會有比較良好的敏感度表現。不過以目前市面上現有的產品來看,似乎不太容易找得到這種規格的路亞竿,看 起來應該另外找專門的製竿師傅來訂製一把似乎比較實際一點。
捲線器
淡水路亞釣法所使用的捲線器有一般傳統式的Spinning Reel及鼓式的Baitcast Reel兩大類,其中Baitcast捲線器具有出線順暢,拋投準確性高的優點,因此在國外受到很多專門以路亞及軟蟲來釣大口黑鱸玩家的喜愛,目前國內的 一些年輕的路亞玩家大多也喜歡使用這種類型的捲線器來釣擬餌。
另一方面,傳統的紡車式捲線器Spinning Reel則有容易造成母線捲曲纏線,拋投的準確性能不易控制等等的缺點。儘管如此,Spinning Reel卻還是受到許多本地資深釣友們的喜愛,在目前的路亞釣領域裡頭基本上還是比Baitcast擁有更多的使用族群。我自己本身也是Spinning Reel的長期愛用者,雖然這其中有個人長期習慣性的因素在裡頭,這是因為早年台灣本地很少看得到像Baitcast這種類型的鼓式捲線器,台灣傳統的灘 釣以及冬季的浮游輕磯釣大多也都是以Spinning捲線器為主流,因此長期下來我也就很自然地習慣使用這種類型的捲線器。
不過在針對以Spoon及軟蟲釣何氏棘魞的釣魚場合裡頭,Spinning Reel卻比Baitcast Reel擁有一項在操作性上先天的優勢。在浮游磯釣場合裡頭,常常會用到所謂「放流」的手法,這是利用海潮的潮流作用將浮標釣組飄送到離岸方向的標點內來 釣魚的一種操竿手法,在實際操作的時候釣友會打開Spinning捲線器的捲線閥,然後以沒有持竿的另一隻手控制母線出線的速度,隨著風勢或是海潮的力量 將浮標釣組飄送到離岸的海流中。
我在花蓮溪釣何氏棘魞的時候也使用到這個類似的技巧,我利用洶湧溪水沖刷Spoon及軟蟲的作用,將釣組以這種放流的手法飄送到更下游的設定標點內,然後 再慢慢地捲線晃餌以吸引躲在流心深處或是下游溪段裡頭的何氏棘魞前來咬餌。我在這幾次的花蓮溪釣遊裡頭以這樣的技巧釣上來不少的何氏棘魞,憑藉的無非是我 所使用的Abu Garcia 100U型Spinning Reel有容易放流出線的優點。這樣的技巧以Baitcast Reel來說當然也是可以辦得到的,只不過其操作的流暢性跟難易程度,其實還是不及Spinning Reel的。
(下圖:價格不到台幣1000元的Abu Garcia 100U型Spinning Reel相當耐操實用)
因此,我的建議是採用1000或是1500型的Spinning捲線器,搭配4~6磅的Fire Line或是其他品牌的PE線,應該就是相當實用的釣何氏棘魞的捲線器配備。捲線器的品牌取向及價位就看個人的喜愛跟經濟能力來決定,一般來說大約在 2000元上下的經濟型產品其實就很夠用了,像我所使用的這款Abu捲線器折算成台幣才不過1000元左右,一樣是非常的順手好用。
雖然以溪流魚類的體型跟拼勁來說,何氏棘魞算得上是大物級的對象魚種,但是即便是將近50公分的何氏棘魞真的要將一個1000型的捲線器拉到出煙甚至崩 牙,其實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反倒是出線控制閥的微調功能要能夠達到一定的精確程度,在以軟調子路亞竿力拼大型何氏棘魞的時候,出線控制閥的敏銳性會決定 性地影響到著鉤的效率及確實程度,反而會形成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
—-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