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9-卑南大溪-溪流の王者

我喜歡一個人旅行釣魚,在往返釣遊地點的這段旅程,對我自己而言是一種自我的放逐與沉澱,也是一種與自我的對話,更是一段自我療癒的過程。

228年假的第二天清晨我從宜蘭開車沿著東海岸南下,這段數百公里的旅程說長不長,說短也並不短,在走走停停的五、六個小時的車程裡,一邊開車欣賞著沿途的風景,一邊反覆著自我的對話與療癒的過程,從宜蘭經過花蓮,然後直達目的地台東的鹿野,在午後終於抵達鸞山大橋旁邊的卑南溪畔。

春天的卑南溪溪水一如預期的清澈見底,每年的這個時節算是卑南溪水況較為穩定的時候,一年之中難得的清澈水色以及蔚藍的天空,即使走在景緻荒涼、陽光熾熱的溪床上,依舊讓人感覺著難以言喻的平靜。

我從鸞山大橋開始往鹿野溪口前行,一路上沿著溪畔觀察卑南溪中的生態與水況,清澈的溪水中不時看到到處翻滾的高身鯝魚的身影,銀白色的光影反射在同樣耀眼的溪面水波中,形成一幅相當生動的畫面。

(卑南溪的溪谷既荒涼又壯闊)

我在鹿野溪口開始整理裝備展開釣魚的活動,然後邊拋投邊往上游的鸞山大橋折返,一開始的釣況出乎意料之外的冷清,許多非常漂亮的釣點竟然沒有甚麼魚訊,甚至於一些典型的消波塊區域也是冷冷清清的,頓時之間讓我感覺著一種不安的情緒。

後來我在一處水流比較複雜,底下石塊密布的深水緩流周邊捕捉到明顯的追咬跡象,同時在換上了自重較大的Disey 488S沉水擬餌之後,終於讓我突破了困境,這款自淘寶網購入的擬餌,是模仿自日本Smith的一款經典擬餌,其配重、穩定性、操作性等,都堪稱是沉水性米諾的經典之作。

我以這款擬餌在這處深水緩流接連釣獲數尾40+的大型捲仔,這個季節卑南溪的捲仔因為有豐富的底藻可供進食,體色呈現出極其漂亮的金黃色光澤,真不愧是傳說中金黃色大捲的產地。

在這種水深超過一公尺以上的深水緩流釣捲,成群的捲仔都聚集在流心邊緣的回流區域,特別是水底地形顯著變化,以及大小石塊羅列的水域中,誘釣的原則除了擬餌本身的穩定性與下沉速率之外,也必須注意到底層水流的複雜性,捲仔這種溪流魚類雖然有明顯的嗜流性,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會一直待在水流湍急的流心區域,相反的,在節省體力的前提下,反而會選擇待在流心邊緣水流較和緩的區域內伺機而動,因此,如何查覺到水域底層的這些細微變化,就成為決定釣獲量的關鍵因素。

(如何在變化的寬闊地形之中找到魚群躲藏的地點是關鍵)

(這個季節卑南溪的捲仔因為有豐富的底藻可供進食,體色呈現出極其漂亮的金黃色光澤)

在這段深水緩流之後釣況誘冷清了一段時間,一直到鸞山大橋下方約一百公尺處的一處淺瀨之後的緩流潭區,竟然遭遇到一尾預期之外大物的襲擊。

這段淺瀨是由於潭區淤積所形成的,淺瀨的對岸還有原來消波塊區域的痕跡,捲仔魚群遊走於淺瀨邊緣及消波塊區域之間,消波塊底下的深水域由於淤積的緣故變得相當的狹窄,消波塊下方可供捲仔躲藏的區域也不寬闊,因此捲仔的戒心理應是相當高。

我在不驚動魚群的前提下由下游側往淺瀨前段拋投,其實一開始我並沒有抱持很大的信心,再加上傍晚開始變天,天空飄起了綿綿細雨,對於這種情況下其實我並沒有抱持多少期待,純粹只是邊釣邊走的心態而已。

然而,就在第一次的拋投之後,擬餌在通過淺瀨與潭頭緩流交界處的當下,竟然有幾次非常明顯的追咬,只不過都沒有掌握到揚竿時機,結果在第二次拋投之後,擬餌在通過同一個區域的當下,釣線瞬間一緊,竿先重重地凹了下去,我當下意識到這可不是一尾開玩笑的大物來襲。

我在這處寬廣平坦的緩流跟這尾大捲來回地僵持拉拔,對我有利的是水域周邊沒有複雜的障礙物,緩流的水流也相對平坦緩和很多,我唯一擔心的意外地脫鉤或是拉斷前導線,特別是鉤子被拉直、拉斷,或是割破魚嘴而脫鉤的情況並不算罕見,因此當下我其實是相當的謹慎應對。

還好最終把這尾54公分級的卑南大捲拉到淺灘區之後,直接以撈網把魚抄了起來,總算是放下原本擔心緊繃的心情。這尾大捲的體型極其壯碩,拉力與拚勁也是堪稱一流,真不愧是卑南溪的溪流巨物。

(這尾大捲棲息的地點其實並沒有特別之處)

在傍晚天色完全昏暗前我繼續往鸞山大橋上游的溪段前進,一直到上游約500公尺處才回頭走回橋邊的停車處,這一段溪流的地貌也相當的漂亮,只可惜自己並沒有好好的應對及掌握,因此也只釣獲幾尾體型尚可的捲仔。

在結束了下午的釣遊之後,我回到鹿野附近的街上,原本想要找處溫泉旅館下榻,順便享受一下紓解疲勞的溫泉,沒想到這個假期竟然一房難求,最後只得落腳於鹿野街上的一處旅社當中,總算解決了過夜的問題。

從今天下午的釣遊來看,卑南溪捲仔魚群的密度依舊是典型東部溪流的分布型態,魚群數量不多、分布範圍集中在少數特定區域內,相對上釣手花費在鎖定魚群棲息的標點的時間與精力,遠遠超過在南澳或是西部其他溪流,這其中的原因包括了東部溪流地貌相對破碎且變化極大,易受到洪水侵襲而缺乏穩定棲息地,居民的大量捕撈也是造成魚群密度偏低的原因。

對於一個乍到初來的外地釣友而言,在缺乏當地釣友提供可靠的釣場及魚類生態資訊的情況下,如何從現地的各種地貌及水流條件之中,找尋到魚群棲息群聚的標點,同時又能夠及時找到應對的對策及釣法,這的確是一個有相當難度的困境,這正是我這次遠道南下修業的目的。

(鸞山大橋上游的溪流地貌也是非常的漂亮 , 只可惜自己未能好好應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