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水溫時期鱧魚軟蟲釣法的因應策略

低水溫時期鱧魚軟蟲釣法的因應策略

最近這一個多月來,東北部的宜蘭地區大多處在陰冷潮濕的天候狀態下,棲息在宜蘭河裡頭的泰國鱧魚似乎是在突然之間完全地失去了蹤跡,不管是用各式各樣的雷蛙、軟蟲、旋轉亮片甚至於路亞擬餌,能夠順利釣獲鱧魚的機率竟然無可避免地大幅下降。

今年冬天宜蘭河周邊鱧魚的釣況的確是堪稱相當的冷清,許多夏季鱧魚棲息出沒的淺灘標點裡竟然完全沒有任何的咬訊,即使是有稀稀落落的咬餌跡象,通常都是非常輕微的試探性追咬,有時候輕巧到連即時揚竿作合的空間都沒有,真的是非常傷腦筋的情況。


往年的冬季即使是河岸邊的氣溫低到只有攝氏十度左右,棲息在河岸草叢邊的鱧魚卻還是會展現出出人意料之外的咬餌活力,甚至於許多體型壯碩的大魚都是在這種濕冷的天候下被釣獲,然而今年冬天的情況卻是冷清到讓人不禁感到擔憂,到底水裡頭的魚群躲到哪裡去了呢?

今年冬天宜蘭河邊的環境跟往年有著一些不同之處,去年的幾場暴雨讓宜蘭河的河水大幅暴漲,河岸邊許多原本供鱧魚棲息躲藏的障礙物及水生植物區域,若不是被大水沖刷得乾乾淨淨地,要不就是被淤積的泥沙給完全淹沒。特別是從永金一號橋一直到靶場邊這段標準釣場沿岸,所有的岸邊植物幾乎被沖刷得乾乾淨淨的,河岸邊已經沒有很多可以供鱧魚躲藏獵食的遮蔽區域。

今年的這種情況對於水面系的雷蛙影響最明顯,往年冬季的雷蛙釣法主要是針對河岸邊的雜草區域,許多棲息在底下的大鱧魚即使在寒流來襲時,都會受到雷蛙穿越水際植物產生的擾動吸引而浮上來,然而今年缺乏這些標點的結果造成雷蛙能夠施展的空間大幅地被壓縮。

(出太陽的大晴天,鱧魚的釣況往往會有起死回生的現象)

在水溫還不算太低的秋季,鱧魚群還是會在近岸處的淺灘變化區域棲息,等到水溫開始大幅降低之後,在淤積的淺灘無處可以躲藏的情況之下,躲避寒冷的鱧魚群開始往某些避冬的標點內遷移,像是河流流心的邊緣底層、大面積潭區的洄流處、甚至於僅存的雜草區域底下,這個時期的鱧魚群可以說是出現了明顯的集中聚集的「落棲」現象。

因此,在低水溫時期釣鱧魚的因應策略上,首先就是要尋找鱧魚聚集的標點。這些標點往往不甚起眼,不過大體上來說不外乎就是一些水底地形有明顯變化的凹地,水流和緩的洄流區域。這些落棲標點內的鱧魚非常的集中,幾乎都是在相同的位置附近來咬餌,一旦超越了這個區域週邊,很可能試了大半天都不會有任何的咬訊。

我對這種現象的解讀是鱧魚因為水溫低而活力降低,因此群聚在可以避冬的河段標點內,軟蟲如果順利通過這個區域附近的話,還是能夠多少激發起鱧魚咬餌獵殺的天性,但是一旦距離偏離太多,活力低落的鱧魚實在就沒有多餘的力氣像高水溫時期那樣追逐獵物,這一點可以從上鉤的鱧魚掙扎力道明顯不如高水溫時期這點看出來。

第二個有效的方式就是找出太陽的大晴天出門釣魚,我這兩個月觀察的經驗顯示,在太陽露臉大約1個小時左右,鱧魚的活力及出沒的跡象就會有明顯的復甦,同時可以觀察到開始會有鱧魚浮頭的跡象。在這種情況之下要找水溫比較快升高的淺水區域下竿,鱧魚會受到陽光照射河底產生的熱度吸引而來到比較淺的區域,通常這種好天氣會有比較理想的咬況,也是雷蛙釣法可以有效施展的好時機。

在掌握到鱧魚棲息的區域跟咬餌的時機之後,再來的問題就是要採用什麼樣的軟蟲比較合適。我自己比較了幾個冬季之後的結果發現,在鱧魚活力大幅降低的低水溫時期,4~5英吋的Grub軟蟲似乎還是效果比較穩定的選擇。我通常使用西瓜綠色(Watermelon Seed)及南瓜色(Pumpkin)兩種顏色的軟蟲,明亮色系或是螢光色系的軟蟲在天色灰暗陰霾的冬季似乎沒有明顯的效果。

此外,泳型過於活潑誇張的軟蟲也看不到突出的表現,反倒是捲尾Grub以緩慢自然的節奏在河底附近慢慢穿梭來回,似乎還能夠吸引到比較熱烈的咬況。冬季的軟蟲在晃餌策略上還是要緩慢一些比較好,除了等待活力低落的鱧魚尾隨咬餌之外,也能藉此感應及探查水底周邊的地形變化,在腦中描繪出一張清楚的河底變化圖像,從而鎖定集中晃餌及狙擊的標點區域。

(肥胖的Grub軟蟲還是低水溫時期的最佳鱧魚擬餌)

低水溫時期的鱧魚在咬餌動態上的特徵就是「輕、淺」,因此通常很難準確地掌握到揚竿的最佳時機,更何況河邊天氣非常的溼冷,釣手自己的反應跟協調性也會大幅地降低,因此更不要期望自己能夠有很好的揚竿反應能力。

因此,可以採用兩種方式來改善這種現象,首先是使用低延展性的PE材質母線,藉以捕捉敏銳的輕微魚訊及應變作合度,同時前導線使用尼龍線來營造更生動自然的擬態,反正晃餌的節奏很慢,再加上低水溫對尼龍線產生的黏滯阻力不如春夏季那般明顯。其次,要慎選軟蟲鉤的種類及尺寸,由於這個時期的鱧魚咬餌既輕且淺,而且通常只會來咬一次,假使不幸失手的話恐怕就會失之交臂,因此,魚鉤的選擇必需仔細且慎重。

在使用Grub軟蟲的時候要注意到兩個現象,第一是目前台灣買得到的Grub軟蟲其材質坦白說都非常的低劣,很多幾乎都是非常地堅硬柔韌,許多人都以為這樣的軟蟲比較耐咬,其實事實剛好是相反的。鱧魚對於咬在口中的東西如果察覺有異樣,幾乎都會在第一時間反吐出來,因此軟蟲應該要比較柔軟容易損傷才自然,更關鍵的問題在於過份強韌的軟蟲材質會明顯阻礙軟蟲鉤的穿透與凸出,這會關鍵性地決定到作合的確實程度,以至於會發生作合之後還會放槍脫鉤的窘境。

第二個問題在於軟蟲鉤的骨徑不宜太粗,白話一點來說要使用細骨、寬幅的軟蟲鉤,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材質穿透的問題之外,Grub軟蟲通常都是非常圓胖的體型,鉤幅即使是有大幅地放寬卻多少都會受到軟蟲圓胖腹部的牽制,因此細骨魚鉤的阻力較小,比較容易在鱧魚試探性咬餌的瞬間就有效著鉤。

目前,台灣市面上買得到的軟蟲鉤當中大概就是Gamakatsu的Worm 321最符合這些要求,1號或1/0號是我目前常用的鉤款,其性能的可靠度及作合的成功率無可置疑

冬季低水溫時期的鱧魚其基本的觀念跟要訣就在於尋找出鱧魚落棲群聚的標點,使用合適的軟蟲類型與搭配的魚鉤,基本上只要掌握這幾個基本的原則,即使是非常濕冷的天候下,多少也能釣到一、兩條魚獲。

以上的這些個人心得提供給大家參考,順便也把昨天在河邊跟Bruce閒聊的內容簡單地再詳述一次,希望能有一些值得參考的地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