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0-釣魚日記

今天特地跑了一趟花蓮溪去試驗最近拿到的一批Spoon、In-Line Spinner以及Floating Minnow Lure,我對何氏棘魞的釣魚技巧與釣法似乎是越鑽研就越著迷,畢竟在寬廣壯麗的東部溪流裡頭跟何氏棘魞這般巨大的魚類交手,實在是非常讓人感到刺激有趣 的一種體驗,雖然今天午後的天氣轉為惡劣,以至於在下竿不到三個小時就收竿回台北,但是短短的幾個小時裡頭還是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感想,就盡量簡單地 敘述討論如後。

天候的影響

今天花蓮當地的天氣是陰天轉有雨,溫度大概在22℃上下,站在溪水裡頭釣魚並不會感覺到寒冷。我在上午10:30左右到達釣場,10:45分左右開始下竿 的時候是陰天,到了下午13:30左右天空開始飄著細雨,14:20收竿的時候花蓮市區已經開始下著小雨。今天一整天都吹著強烈的東北風,因此對於拋投釣 組的影響很大,大概是因為陽光沒有露臉的緣故,今天的何氏棘魞活力及就餌意願並沒有非常的踴躍。

(下圖:今天選擇的釣場環境)

釣場的選擇

今天所挑選的釣場是木瓜溪口上游西瓜田附近的花蓮溪段,這是一處溪水分流所形成高地,主要的溪流地貌是水深在3呎以內的大範圍急流帶,溪流寬度在 30~40公尺之間,在對岸有一些流速緩和的迴流帶,這是今天釣到最多何氏棘魞的標點位置。不過這處溪段因為交通便利的緣故,因此常常有釣魚人來造訪,這 裡的何氏棘魞吃餌很謹慎,上鉤的體型也都在30公分以下,不過這裡的釣場環境非常的理想,是適合練習拋竿技巧及磨練釣技的釣場,因此最近幾次釣具的測試都 會選在這裡來進行。

標點位置

我今天主要針對上面提到的這段長度在150公尺的大範圍急流帶來試驗各種假餌對於何氏棘魞的功效,標點位置都在超過河心的對岸緩流區及迴流帶,這是何氏棘 魞一般的標準標點。靠近自己的這側岸邊雖然有看起來不錯的岸際標點,不過嘗試了幾次似乎都沒有任何的咬況。剛開始在準備釣組的時候,身旁的水邊有大型何氏 棘魞在水面追捕小魚所引起的激烈水花,不過並沒有看清楚體型的大小,一開始用In-Line Spinner釣魚的時候,也有在水面附近被追咬的情形發生,不過沒有辦法順利釣上來。

(下圖:今天的標點主要是這段長度在150公尺的大範圍急流帶)

漁獲量概述

在今天使用的三種擬餌當中,Minnow的效果似乎並不顯著,完全都沒有來追咬的情形發生。In-Line Spinner則有一次追咬的紀錄,Spoon的效果最好,在12:00~13:00的一個小時裡頭來追咬了七次,順利釣上來其中的六尾,不過祇有一尾體 型接近30公分,其餘都在20公分上下。不過後來溪水在13:20左右開始變得渾濁,因此後來就沒辦法繼續釣魚,這六尾何氏棘魞是今天最後的漁獲量。

釣組介紹

今天的釣竿使用兩把7.6” Pokee Driver 路亞竿,捲線器分別是 Okuma AQ2000MS及Abu Garcia C102,母線分別是8磅及10磅的Fire Line,導線則使用8磅及10磅的Berkley Vanish碳纖線,長度大約在12~14呎左右。配鉛量則以2-5B+1-6B的方式搭配,來抵抗今天相當強烈的東北風勢。

(下圖:今天釣到的六尾何氏棘魞只有下圖這尾接近30公分,其餘都是20公分上下的小魚)

手法及策略

今天操作Minnow使用放流的手法,不過由於風勢盛大的緣故,因此Minnow都很難拋投超過河心中央區域。釣In-Line Spinner的時候則可以順利拋投到適當的距離外,採用的也是拖曳式(Trolling)的晃餌手法,不過可能是第一次使用的緣故,因此在晃餌手法上似 乎太單調了一些。Spoon的部份則以Jigging及墬落式晃餌的手法來操作,吸引何氏棘魞追咬的效果相當的理想,同時也有嘗試使用一般的 Trolling手法,不過照今天的情形來看似乎還是Jigging的效果最好。

這似乎也說明了之前使用速度差變化的Trolling技巧的釣獲率,似乎明顯不及採取垂直向運動變化的Jigging及墬落式晃餌手法,從中午短短不到一 個小時接連釣上六尾何氏棘魞的情形來看,使用這種手法的釣獲率可能會超乎自己的想像,在就餌意願良好的情形之下,在一天之內的漁獲量或許可以達到 30~50尾之間。

(下圖:下圖是Jigging晃餌的基本手法技巧示意圖)

釣竿的操作性

今天使用的7.6” Pokee Driver路亞竿在拋投性能上的確缺乏流暢性及敏銳度,雖然可以使力將釣組拋投到目標標點內,不過終究沒有高彈性碳纖竿顯著的拋投流暢性。此外,在激流 中牽引中型以上體型的何氏棘魞時候,雖然還不至於有牽引不動的軟肚現象,不過偏硬的竿先缺乏即時反應的敏銳性及柔韌度,這讓我必須在釣線強度及煞車控制閥 的細節上頭必須格外注意,避免因此被大型何氏棘魞暴衝的拉力扯斷釣線。長遠來看,還是必須尋找幾把合適的何氏棘魞專用路亞竿,不過現階段還是繼續使用手頭 上的這幾把入門竿來累積實際的經驗,這應該是比較務實而且經濟的作法。

捲線器的影響

今天使用Okuma AQ2000MS及Abu Garcia C102兩款捲線器,其中Okuma AQ2000MS是具備6.2:1高捲線比路亞專用捲線器,Abu Garcia C102則是一般的5.1:1捲線比捲線器。在像花蓮溪這種溪水流動明顯的溪域釣Spoon,高捲線比捲線器有明顯優於一般捲線比捲線器的優點,收線速度 快的AQ2000MS可以讓容易下沉的金屬Spoon保持必要的滑行速度,避免因為捲線不及所造成的失速效應產生流失掛底的現象,特別是在順流而下牽引 Spoon的時候這種失速的現象會更加的顯著,以一般捲線比捲線器操控Spoon的時候必須刻意加快捲線速度,才能避免Spoon因為失速而偏離設定泳層 的問題。由這個觀點來看,這款高捲線比的Okuma AQ2000MS似乎是在花蓮溪這種大型溪流釣何氏棘魞的標準捲線器配備。

釣線的影響

今天的拋投母線分別使用8磅及10磅的Fire Line,整體看來拋投的順暢度都還不錯,特別是今天的東北風相當的強盛,逆風拋投Spoon的操控性及準確度都還可以達到基本要求,顯然小磅數的 Fire Line是有令人滿意的操作性能。此外,今天使用了十多呎長度的8磅Vanish碳纖線前導線,在拋投性能上頭並沒有看到任何遲滯不順暢的情形,在流動的 溪水中有沒有黏滯性明顯的負面效應,揚竿作合及牽引搏魚的時候似乎也沒有任何不流暢的現象,唯一的顧慮是不知道8磅的釣線到底能夠應付多大體型的何氏棘 魞,照目前的裝備及我本身的技巧來看,只要釣場的環境不是太過嚴苛,基本上應該可以應付將近50公分體型的大型何氏棘魞,至於再大一點的何氏棘魞恐怕就得 格外小心應付。不過整體來看,今天所使用的釣線配備似乎都能滿足性能上的要求。

(下圖:今天帶去的幾組In-Line Spinner擬餌,其中最上面的那一組是有來追咬的設計)

In-Line Spinner

今天是第一次使用這種俗稱旋轉亮片的In-Line Spinner擬餌來釣何氏棘魞,依照初步的試用情形來看,這種擬餌的確是非常有釣到何氏棘魞的潛在可能性,不過今天實際在花蓮溪畔試用時也發現到幾個必 須解決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亮片尺寸大小的選擇,今天準備了5組基本款的Spinner,搭配的都是#4~#5的大型亮片,原本是希望以大亮片產生的閃光 效果來吸引何氏棘魞,不過何氏棘魞的口部尺寸並不像北美地區幾種釣遊魚種那般巨大,因此要能一口連亮片都吞下似乎不太可能。此外,我發現到何氏棘魞對於亮 片本身的興趣似乎比較明顯,追咬攻擊的時候是針對旋轉中的亮片,而不是整個Spinner釣組,因此必須採取使用小號數亮片及搭配三叉尾鉤來改善這個情 形。

第二個問題是自重及泳層維持的問題,從今天實際試用的情形來看,雖然In-Line Spinner都可以很順利拋投到適當的距離外,不過湍急水流卻會對旋轉中的亮片產生明顯水阻以及及機翼效應,因此Spinner幾乎都是保持在接近水面 附近運動,很難下沉到何氏棘魞藏身的底層來吸引追咬。在解決的對策上頭必須考慮如何減少亮片的上浮效應,目前可以考慮採取增加配鉛的重量以及採用小尺寸亮 片兩種改善策略。

(下圖: In-Line Spinner擬餌的改善對策)

至於在亮片顏色上頭我今天只有使用何氏棘魞最喜歡的金黃色系,其他的顏色我倒是沒有大膽嘗試,此外今天都是使用Colorado亮片,其他兩種亮片則還沒 有嘗試,因此也不知道效果差異在哪裡,後續的比較試驗還是要持續密集進行,我要在In-Line Spinner這個領域找到可行的釣魚策略。此外在尾鉤的搭配上頭除了建議採用兇利的三叉尾鉤之外,為了吸引何氏棘魞能夠直接追咬尾鉤,可以考慮纏繞金色 或紅色的金屬亮絲,形成類似小魚尾鰭的效果,吸引何氏棘魞直接從尾部來追咬。

(下圖:今天實際試驗的幾款擬餌,不過都沒有何氏棘魞來追咬)

Floating Minnow

今天來花蓮溪釣魚的目的之一也是要來試驗最近拿到的一批浮水擬餌的功效,從去年開始釣何氏棘魞以來,只有以路亞擬餌釣上來唯一的一尾小魚,這讓我感到非常 的不解及懊惱,因此最近我買了大約37尾的新式Minnow假餌,為的就是要來試驗看看到底技巧的訣竅在哪裡。今天大概試驗了十來種的路亞,包括五、六款 Rapala的F7及F9 Original Floating Minnow,後來也試驗了幾款顫動型魚型擬餌,雖然都沒有釣到任何的何氏棘魞,不過倒是讓我了解到幾個層面的問題。

首先,自重不大的Minnow在強風下很難拋投,特別是今天的強烈東北風讓擬餌幾乎投不過20公尺的距離,雖然可以採用放流的手法來改善距離的問題,不過 去沒辦法克服橫越流帶的問題,因此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到使用海釣拖曳式釣組的觀念,在擬餌釣組的前導線上加掛醫顆配重鉛粒,一方面有助投的效果,另 一方面也有幫助維持泳層深度的效果,只是會不會因此犧牲掉擬餌運動的活潑性與自然性,以及過分下沉造成意外掛底的問題,都還必須實際多測試幾次才會知道。

(下圖: Floating Minnow擬餌的改善對策)

此外,幾次的經驗下來我初步的看法認為,以路亞擬餌來釣何氏棘魞有以下幾點的關鍵因素,第一,天氣要晴朗,在陽光耀眼的天候下浮水性的路亞應該比較有視覺 上的吸引效果。第二,似乎是中大型的何氏棘魞比較有攻擊路亞的可能性,網路上許多來吃路亞的漁獲照片都是一些體型比較大的何氏棘魞,不過目前為止這些訊息 都還沒有經過自己親身驗證,因此也無從詳細說明及比較。

Spoon

今天釣得最好的擬餌依然還是金黃色的Spoon,這種金屬亮片幾乎是保證何氏棘魞都會來追咬。雖然對於這種擬餌的使用已經累積很多的經驗及心得,不過今天這趟花蓮溪之行還是得到了幾個意外的收穫。

(下圖:只要改變晃餌運動模式的話,廉價的台製Spoon也能釣出好成績)

(下圖: 今天帶去的Spoon)

(下圖: 今天使用Spoon擬餌,最上方第一個是Daiwa的產品,第二及第三是新店藍世界的DIY Spoon,最下方是三重阿源的擬餌)

首先,在晃餌策略上頭我幾乎確定了垂直向的運動模式對於何氏棘魞的吸引效果遠超過水平的拖曳運動模式,這讓我在釣獲率上頭獲得躍進式的大幅成長。第二,台 製金屬Spoon也能夠吸引何氏棘魞前來追咬,原本以為高價的日製Spoon優異的旋轉運動模式及反光效果是吸引何氏棘魞追咬的優勢原因,事實上,在採取 一般水平拖曳運動模式的時候,製作精良的日式產品的確遠優於台製產品,然而今天的結果卻說明了只要改變成垂直向的晃餌運動模式的話,廉價的台製Spoon 也能釣出出人意料之外的好成績。


(下圖:新店藍世界釣具賣的這種DIY Spoon亮片,在花蓮溪釣何氏棘魞的效果不錯,單價只有日本產品的45%左右,是初學者可以考慮的產品)

(下圖:我在三重新興發釣具買的這種DIY Spoon亮片,泳型上比較接近傳統的Spoon)

這批金黃色的Spoon是在新店藍世界釣具買的大包裝DIY產品,單價在35元左右,如果連鉤子的成本都計入的話則為45元上下,大概是日本原裝產品的 45%左右。這批Spoon跟之前大咬的Daiwa產品相當類似,前後都有翹尾式的設計,不過在水平拖曳的泳型上日本產品還是略勝一籌,電鍍光澤及品質也 比台製品好上很多。藍世界的這批Spoon比三重新興發的產品好上許多,阿源那邊的Spoon基本上比較類似傳統的設計,泳型及旋轉模式也大不相同。

(下圖: Spoon擬餌的改善對策)

今天在採用Jigging晃餌手法時候,搭配了2-5B+1-6B的重鉛釣組來達到抗風及遠距離拋投的目的,不過也因為掛底而因此失去了兩組釣組。基本上 採用這種配重是必要的,不過在配鉛的方式上頭可以捨棄集中式配鉛的方式,將幾顆大的B鉛分別以太空豆分散固定在一定的距離上,營造出類似傳統手竿溪流浮標 釣的分段式釣組效果。一方面不會因此減少必要的配重,一方面可以改善釣線作合死角以及過度下沉的情形,理論上應該可以獲得不錯的效果,這個部份就等下次去 花蓮溪釣魚的時候再來實際驗證看看。

此外,這種DIY的Spoon通常都必須自己加裝強力圓環,我在尾鉤上頭的確有按照標準作法加設連接環,不過在連接前導線的這端則因為懶惰及成本太高的緣 故而未加裝,結果沒想到台製Spoon鑽孔的邊緣過分銳利,竟然意外摩斷了前導線的線結,因此即便是不加任何圓環的情形,也必須採用強力別針來連接 Spoon的圓孔,避免造成摩斷線的窘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