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kuma AQ2000MS的效用
這次去花蓮釣魚的目的之一是要來測試之前買來試用的兩款Okuma AQ2000系列捲線器,特別是那款高捲速比的AQ2000MS。一般的Spinning Reel捲線比大都在5.0:1~5.2:1之間,很少看得到像這款AQ2000MS這樣具備6.2:1高捲線比的產品。許多釣擬餌的高手之所以喜歡使用 俗稱「小烏龜」的Low Profile Baitcasting Reel或是雙軸捲線器Round Reel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些捲線器具備了高達6.0:1~7.0:1的轉速比。
高轉速比的效果除了可以有效地加快捲線的速度之外,也可以輕易地做出誇張、生動的晃餌動作,我最近拿這款AQ2000MS來釣泰國鱧魚的時候,其實就已經 明顯地感受到這些優點。然而今天在花蓮溪畔使用這款捲線器最深刻的體認與感想,應該是高轉速比提供的捲線速度顯然大大地降低了Spoon及軟蟲掛底的機 率。去年來這裡釣魚的時候使用Abu C300U及C302這兩款捲線比為5.2:1的Spinning Reel來操控Spoon,當時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使用Spoon的技術尚未熟練的緣故,一方面在搭配極軟調性的V2路亞竿的情況下,常常讓Spoon在不 自覺間失去繼續滑行的動力,以致於被湍急的溪水沖刷到岩縫而發生意外掛底的情形。
(下圖:Okuma AQ2000MS的6.2:1高捲線比,讓擬餌有全然不同的泳型)
不過今天一整天下來除了不斷地糾纏到茂盛的水草叢外,竟然完全沒有任何意外掛底的情形發生,特別是在木瓜溪口那段溪水流況相當混亂的亂瀨區域,之前在這裡 因為掛底的緣故損失了5、6個昂貴的Spoon,可是今天卻連一個Spoon都沒有因為掛底而流失。我認為這是由於這款捲線器的高轉速比明顯地加快了 Spoon游動的速度,大大地減少了在晃餌分解動作之間的時間遲滯,減少了因為捲線速度跟不上Spoon下沉的速率而造成失速下墬的情形。
不過若是換個不一樣的角度來看,這種高收線速度對於整體晃餌的效果及釣獲率的影響到底是不是正面的,其實還是有待進一步確認及討論的,畢竟許多時候緩慢而且細膩的晃餌動作,反而能得到比誇張激烈的晃餌動作要來得好的釣獲機率。
- Spoon v.s軟蟲
今天帶去了大概有30種以上的各式小尺寸軟蟲,原先是想要來測試這些產品對於何氏棘魞的效用,不過由於受到魚群數目稀少及水草掛底的影響,無論在施展的技巧與適用的時機上都遇到相當程度的技術瓶頸。
至於Spoon擬餌,今天的使用效果嚴格說起來只能說是差強人意,雖然大多都能夠吸引到何氏棘魞的注意及追趕,不過可能是承受了釣捕壓力影響的緣故,這些 大小何氏棘魞真正會認真追咬的情況並不多見,許多時候都是尾隨著翻轉游動中的Spoon直到近岸的水面上來,沒有像去年一見Spoon張口就咬的情況。
- Pokee Driver 7.6尺路亞竿
這次到花蓮溪所要測試的裝備還包括了這把Pokee出品的7.6尺 Driver系列路亞竿,自從上一趟從花蓮溪回台北之後,我就針對V2路亞竿的缺點持續尋找合適的新產品,這幾個月下來只有在「釣魚人」釣具店看到一把不 錯的高品質路亞竿,只不過高達一萬餘元的定價實在是讓我真的買不下手。
後來,我偶然間發現到我釣鱧魚常用的這把Driver路亞竿不就是相當符合當初針對何氏棘魞檢討出來的選竿條件:長度在7呎以上、竿先纖細但是腰身要強 韌、輕量敏感而且彈性佳、可以輕易操控4克重的Spoon等等,結果手頭邊這把廉價的國產竿竟然大致上都符合這些選竿條件。我用這款路亞竿的時間應該超過 3年以上了,這把輕量的Spinning路亞竿腰身的強韌度自然不在話下,畢竟3、4斤的大鱧魚都能安全地牽引到岸上來,一個禮拜前敗在Uncle手下的 那尾6斤6兩破紀錄巨物,也是這把Driver路亞竿的傑作。
只是這把竿子的竿先是不是纖細敏感到可以操控4克的輕量Spoon,以及是否可以準確地傳遞激流中何氏棘魞咬餌的訊息,這都必須實際拿到溪邊試釣看看才會 知道。因此今天一整天都是刻意拿這把竿子釣魚,經過實際的測試之後發現到,對於何氏棘魞來說雖然這把竿子的竿先的確是硬了一些,不過在激流中牽引擬餌的操 作性能倒是讓我覺得滿意,此外何氏棘魞咬餌作合的確實性也很不錯,輕挺的腰身在牽引搏魚的時候也沒有V2竿「軟肚」的現象,大致上來說,這把Driver 竿符合了我對於何氏棘魞路亞專用竿的設定標準,因此當天回來宜蘭之後就請釣具店的朋友幫我多訂了一把備用。
(下圖:Shimano出品的這款Spoon連上方與前導線連接的圓環都沒有)
- 轉環的影響
到底Spoon上方與前導線之間是不是應該加一個小的轉環(Swivel),這個問題其實已經讓我斟酌思考了很久,如果加上一個轉環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前 導線因為Spoon旋轉運動所造成釣線扭曲現象(Twisting),有效地減輕前導線與拋投母線纏線的問題。再則,加上可以自由轉動的轉環之 後,Spoon與前導線之間已經沒有相互牽制的問題,因此理論上Spoon本身可以更自由、活潑地旋轉翻滾。
然而,這幾次在花蓮溪實際試釣的結果發現到,加了轉環之後Spoon的泳型效果並沒有預期中的那般理想,具體一點來說,加了轉環之後的Spoon的確可以更無拘無束地自由旋轉運動,可是所展現出來的卻是規律的、單調毫無變化的旋轉運動。
後來我開始仔細比較兩種作法所展現出來的效果,我發現到如果不加任何的轉環的話,雖然前導線的確會明顯地與Spoon相互牽制,但是這種牽制效果展現出來 的卻是有變化的、不太規律的旋轉運動。簡單地來說,由於Spoon的不斷旋轉會讓前導線因此而不斷地扭緊捲曲,因此在游動一段時間之後Spoon的泳型就 因為前導線的牽制而不再自由旋轉,這個時候Spoon會展現出不規則的「甩」、「擺」的運動模式,這種泳型其實是鐵板路亞(Slab Lure)所要展現的效果,原來受到前導線牽制之後的Spoon竟然會做出類似鐵板的動作,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事情。我注意到Shimano出品的 Spoon似乎連上方與前導線連接的圓環都沒有,是不是Shimano的設計師也有注意到這個現象?各家廠牌出品的輕量Spoon最多只有一個迴旋圓環, 只有8克以上的中型Spoon才會原廠配置一個Swivel。
依據我實際試釣的結果顯示,不加轉環的Spoon對於何氏棘魞的吸引效果明顯優於加了轉環之後的Spoon,今天傍晚我在木瓜溪口的確又看到了這個現象, 拿掉轉環之後的Spoon釣獲率明顯地提升,不過坦白說我自己對於這種現象還不敢有所定論,基本上還是保留繼續觀察與比較的空間,或許還有其他我所不能理 解的原因存在。
(下圖:固定式鉛粒的釣獲率會明顯提高,這些木瓜溪口的小捲仔都是因此來咬餌的)
- 鉛粒活動與否的影響
我釣鱧魚跟何氏棘魞所使用的釣組有一個基本的不同,釣鱧魚的時候大多使用中通圓鉛,釣何氏棘魞的時候則都使用咬合B鉛。釣鱧魚使用中通圓鉛的理由一方面是 買不到1~2錢重的咬鉛,一方面則是釣鱧魚大多是採取弋底拖行的策略,活動式的中通圓鉛搭配Carolina設計可以有效地偵測細微的魚訊。
然而釣何氏棘魞的時候,一方面是配鉛量都很少,大多是3B~5B之間的重量水準,因此咬合B鉛似乎是比較便利而且合理的選擇。然而更重要的是固定式的咬鉛 配置對於Spoon及軟蟲在湍急溪水中的泳型有決定性的影響,在湍急流動的溪水中,若是鉛粒可以自由地在前導線上活動的話,則Spoon或軟蟲的活動會相 對遲緩呆滯許多,這是因為在晃餌動作的轉折之間,活動中的鉛粒要能夠頂到下方的線檔才會牽動Spoon或軟蟲隨之運動,因此每個抽動竿先的晃餌動作傳遞到 假餌上頭的時候,都會先經過活動鉛粒的緩衝及遲滯,表現在假餌上的動作就沒那麼敏捷與活潑了。
事實上活動式鉛粒的這個遲滯效果在以軟蟲釣鱧魚或Bass的時候很重要,然而對於湍急溪水中的何氏棘魞來說,似乎是沒有多少正面的作用效果,今天我利用在木瓜溪口釣魚的機會,以不同的配鉛方式來誘釣一小群小捲仔,結果的確顯示配置固定式B鉛的釣組效果比較好。
- 晃餌策略的修正
今天由於花蓮溪的水位降低,再加上溪流底部大量孳生水草的影響,因此在晃餌策略及手法上與去年來的時候有所不同。首先,消退的水位及減少的流量已經無法提 供足夠的沖刷動力來施展放流的手法,因此,大多必須採取直接遠投到下游標點,然後逆流緩緩收線晃餌的基本手法。第二,由於溪流底部長滿了容易掛底的水草, 因此也沒辦法採取弋底拖行的晃餌策略,這對於軟蟲的影響遠遠高於Spoon。
以上是今天到花蓮溪試釣何氏棘魞的回顧與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