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何氏棘魞到底是不是台灣特有種溪流魚類這個話題,已經在台灣本地的釣魚界及學術界引起相當一段時間的爭議了,從許多市面上專門介紹台灣淡水魚類的書 籍,以及網路上所收集到的大量資料來看,這個問題似乎是越鑽研越是讓人感覺到迷惑不已。為了解決心中這個長久以來懸宕不解的問題,我在收集這次去花蓮釣何 氏棘魞的相關訊息的同時,也花了不少的功夫在分析及解讀這些混亂難懂的魚類分類學方面的資訊,希望能夠將這個問題稍微釐清楚一些。
長期以來,台灣本地的資料大都認為何氏棘魞這種魚應該是台灣本地的特有種類,因此當初在野生動物保育法公佈實施之後,何氏棘魞曾經有一陣子是被列為瀕臨絕 種的一級保育類物種,後來可能是因為學術界關於何氏棘魞的相關研究及野地調查資料陸續大量問世之後,才將何氏棘魞從一級保育類的名單中移除。當年我在花蓮 服役的時候,也是因為一直以為何氏棘魞這種魚還是在行政院公佈的保育名單之上,因此每次當地的朋友要帶我到溪流邊釣捕這種魚種時,我都在害怕觸犯法律的顧 慮下未能成行。
何氏棘魞這種溪流魚種是日據時代日本魚類學者大島正滿(Oshima)在1919年公佈的,因此今天在魚類學名上何氏棘魞完整的學名 Spinibarbus hollandi也是由大島先生所命名的。學名裡頭的Spini是指「棘刺」的意思,這是因為在何氏棘魞背鰭的前方有一根平臥而埋於鱗片下之硬棘而得名 的,barbus則是分類學上的魞屬魚類,至於hollandi真正的涵義我倒是完全不清楚,應該是紀念性的人名一類的字吧。
按照目前台灣主流的淡水魚類資料來看,何氏棘魜這種魚主要是分佈於台灣本島的曾文溪、高屏溪、花蓮溪、秀姑鑾溪、卑南溪及太麻里溪等南部及東部的溪流。在 生態習性方面,按照學者們的說法:「何氏棘魜成魚主要在深潭活動,而幼魚則在岸邊淺水區活動,成年的大魚則大多棲息在河川的中下層水域、底質為礫石質的河 段,是屬於亞底棲性的初級性淡水魚。何氏棘魞生性活潑善跳躍,日常食物主要以水生昆蟲、小魚、蝦、藻類和水生植物碎屑為食。體型一般多為20-40公分, 最大可達60公分,體重可達10餘公斤。」
關於何氏棘魞的生態習性與最大成長體型方面的資訊,其實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相當確定的訊息,前面所提到的資料主要是學術界所公布的教科書式的標準訊息,雖 然大致上與各地釣魚人士所熟知的訊息相符合,但是學術界在大學廟堂裡頭埋頭所做出來的研究成果,其實還是跟常常在溪流棲地與鮮活的野生個體打交道的釣魚人 們所知道的訊息是有所出入的。
以最大體長來說,目前各地釣魚人士報告的何氏棘魞最大釣獲個體的確已經超過60公分,甚至根據釣魚前輩李嘉亮先生在早年的著作「溪釣」一書中記載的,李先 生本人曾經見過超過這個體重達11斤的大型何氏棘魞,不過李先生倒是沒有提到這尾巨物實際的體長資料。根據一些網路上釣友公佈的照片來看,一些體長在60 公分上下的大型何氏棘魞體重大約在3~4斤之間,至於重達11斤的超大型何氏棘魞實際的体長到底有多少,其實也是不太容易想像的事情。
不過依照我所釣獲的鯉魚體長與重量之間的關係來推測,體長在60公分左右的鯉魚除非是大腹便便的雌魚,否則一般來說體重大多會在5~7斤之間。基本上何氏 棘魞的體型比例與野生的鯉魚相當類似,在某些食物來源豐富的溪流裡頭所捕獲的大型何氏棘魞,的確會有體重過分肥胖的現象,因此體長達到60公分的老成魚體 重確實有可能會重達3~5斤,但是超大型何氏棘魞的體重真的要重達十餘斤,則體長必須接近90~100公分才比較有實際的可能性。
(下圖:我在花蓮溪所釣到的何氏棘魞體型都不是非常肥滿)
依據大陸方面發佈的資料來看,大陸所出產的同種魞屬魚類最大的體型可以到達20華斤左右,以1華斤換算500公克來看則相當於16、7斤的體型。再根據淡 水魚類專家陶天麟先生所著「台灣的淡水魚類」一書所記載,高屏溪當地的原住民曾經捕獲體長達120公分,重達10餘公斤的個體。因此合理地來推斷,何氏棘 魞這種魚確實是有可能達到100公分左右的體長,以及10餘斤重的碩大體型,因此稱為台灣溪流裡頭唯一的龐然大物其實也不為過。只不過在台灣各地山區溪流 已經過分開發的情形下,是不是還有完全沒有人跡到達過的處女溪流釣場,裡頭藏有如此體型驚人的夢幻大物,應該也是很難說得準的事情。
何氏棘魞在本島的分布情形方面,依照早年的分布調查資料來看,普遍的說法是以曾文溪以南的南部溪流,及東部的花蓮與台東兩個縣市的主要中、大溪流流域為 主,不過這幾年已經慢慢地拓展到包括南投的水里溪、台中的烏溪以及新竹的頭前溪流域。一般的看法認為這是十年前本地水族業者在炒作何氏棘魞的熱潮過後,被 養殖場大量放生到附近溪流所造成的結果。基本上,這種可能性應該是相當的高的,此外,一些有心的釣魚人士也的確曾經嘗試將何氏棘魞放養到北部的溪流裡頭, 其中包括台北附近的南北勢溪流域,不過截至目前為止似乎都還沒有在這些流域看到何氏棘魞大量生長的現象。
(下圖:大陸網站上頭的養殖何氏棘魞照片,資料來源:網路照片)
在生態習性的部份,從網路上各地釣友所提供的訊息來看,何氏棘魞棲息的區域幾乎涵蓋了溪流的上、中、下游水域,不過基本上還是以水流乾淨、底質為細沙及礫 石底的溪流或河川為主要棲息地。網路上的一些釣友千辛萬苦地上溯到某些東部溪流的上游冰冷水域,一樣可以釣獲許多體型相當壯碩可觀的何氏棘魞,至於我在花 蓮溪距離出海口不到幾百公尺的下游溪段也同樣釣獲過成群的何氏棘魞,顯然地何氏棘魞的棲息地範圍應該比一般所認定的要來得廣大許多。大陸方面的資料則顯 示,魞屬的魚類主要棲息在長江流域及以南的韓江、珠江流域水質清澈的水域,在灕江流域裡頭早年魞屬的魚類的產量僅次於鯉魚,是當地江河裡頭的優勢魚種,顯 然地本地所出產的何氏棘魞在水質及自然環境允許的條件下,分布棲息的範圍應該更為廣泛才是。
至於前面所提到的關於何氏棘魞成魚主要在深潭區活動,而幼魚則在岸邊淺水區棲息的說法,依照釣魚人的觀點來看這種說法其實是有點一廂情願了些,我在前面介 紹何氏棘魞釣場型態的文章中,提過關於大型何氏棘魞成魚會在淺水區域露出背鰭玩耍的現象,原本看到別的釣友在網路上提到這個現象的時候,直覺上認為應該是 不太可能的事情,不過後來在花蓮溪裡頭實際親眼看到了好幾次才終於相信了這個說法。依照我的觀察,雖然花蓮溪缺乏明顯的深潭溪流地貌,但是許多大型的何氏 棘魞被釣獲的區域其實是在淺瀨及近岸的淺水域。
此外,關於何氏棘魞日常的食物來源與捕食模式的部份,雖然從它特有的口器構造及兩對大型觸鬚來看,似乎是屬於底棲或是亞底棲的習性,不過按照我的觀察,何 氏棘魞的確會浮出水面捕食水面的漂流物,許多釣友甚至提到何氏棘魞會浮上水面追食浮水性的路亞擬餌,有時候激烈到產生大量的水花飛濺現象。我在花蓮溪也的 確看到到幾次何氏棘魞浮出水面撿拾不知名的漂流物,顯然地在食物相對缺乏的溪流生態系裡頭,各種落水昆蟲及水生性昆蟲應該涵蓋何氏棘魞相當比例的食物來 源。這種食性似乎相當類似於出產在北方的鱒鮭魚類,不過何氏棘魞因為有觸鬚結構的優勢,在溪水渾濁難以依靠視力來捕食的洪水期及夜間,應該也可以順利地捕 食到各種餌料生物。我個人的看法是何氏棘魞具有相當類似於野鯉的條件優勢,理論上應該會在本島各地溪流水域裡頭成為優勢的魚種。的確按照李嘉亮先生的看 法,何氏棘魞這種魚在東部溪流裡頭似乎扮演了鯉魚的角色,成為許多當地水域裡頭的優勢魚種。
基本上,我個人認為何氏棘魞這種魚類散布到全島各地溪流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除了前面所提到的適應力優勢之外,在缺乏大型鱒鮭魚類棲息的本島溪流環境裡 頭,還有哪一種溪流魚種能夠像何氏棘魞這種體型巨大的溪流大物,可以深深地吸引著釣魚人的注目與興趣。站在釣魚產業的角度來看,像何氏棘魞這種繁殖能力 高、生長快速並且可能生長到完全不輸給北方鱒鮭釣遊魚種那般驚人巨大體型的溪流魚類,不正就是釣具業者及產品開發商巨大商業利益的來源嗎?因此,我常常在 懷疑,目前西部各地原本不出產何氏棘魞的溪流,今天之所以會有龐大的何氏棘魞族群棲息期間,或許背後是有一股看不到的力量在默默地推動著。
—- 未完,待續 —-
所以何氏棘魞的何氏是從學名裡的hollandi來的的意思嗎?學習了,感謝。
應該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