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棘魞釣法研究心得-(1)

在今年夏天引起全台一陣單車環島熱的電影「練習曲」裡頭,有一段至今依舊膾炙人口的話,患有先天耳疾的男主角以著含糊不清的口齒說著: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跟Ally一起去看完這部令人忍不住會熱淚盈眶的電影之後,這句話一直不斷地在我的心裡頭回盪著。我開始慢慢地去思考著如何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些不一樣的記憶,如何去完成一些自己一直以來不斷地告訴自己終有一天一定要完成的事情,如何去作一些像劇中男主角所說的:

「希望在20出頭的生命裡,做一件到80歲想起來都還會微笑的事」。

我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開始這一個月來六趟的花蓮溪何氏棘魞釣魚之行。

其實,我在夏天剛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在心中醞釀著,要到花蓮去釣何氏棘魞這種美麗的溪流魚種,於是我花了很多的時間跟功夫來做準備的工作,先是去添購了三把 Pokee的路亞竿及Abu的捲線器,然後開始找了幾處北部的大型溪流釣場來練習一些擬餌的晃餌動作,並且到處尋找各種可能拿來誘釣何氏棘魞的軟蟲假餌。 除此之外,也花了很多時間在網路上搜集各地釣友釣取何氏棘魞的資訊,然後仔細地分析出各種可能的釣組設計、釣餌種類以及棲息的標點。

然後,我在9月1號那天第一次到花蓮溪來釣何氏棘魞,不過當時候來花蓮的時機點不夠恰當,因此當天的花蓮溪是濁水滾滾的狀態,連一點下竿釣魚的可能性都沒 有。還好,當天在壽豐附近的荖溪水質還算可以勉強下竿試釣,因此那天下午我就在大馬路邊的荖溪橋下開始嘗試著各種何氏棘魞的釣法。這天的運氣還算是相當不 錯,因此順利地讓我釣上來十來尾的何氏棘魞,雖然都是一些體型在20公分以下的小傢伙,不過這次的經驗卻讓我開始掌握到何氏棘魞釣法的一些基本觀念及訣 竅。

回到台北之後,我開始積極地準備下一趟的花蓮之行,原本打算在9月下旬再去花蓮溪試釣看看,希望能夠順利釣到一些比較像樣的大型何氏棘魞,偏偏九月中旬開 始接連幾個席捲全台的颱風災情,讓我的這些計畫一延再延,一直到最後一個颱風過後大約10天左右的10月25號,我估計花蓮溪的溪水應該已經回復到可以下 竿的清澈狀態,於是在一個月內接連六趟到花蓮溪來釣何氏棘魞。

在這一個月裡頭,我總共以各式各樣的擬餌釣組釣上來大約60尾大大小小的何氏棘魞,雖然距離我原先設定釣滿百尾何氏棘魞的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但是這六天 的實地經驗卻讓我對於何氏棘魞的生態習性、釣場及標點的選擇、各種假餌的功效以及對應的釣組設計與策略等等,都有了相當深刻的體認與了解。雖然每趟釣魚回 來都會花不少的時間來檢討及改進當天的缺點,並且每次去都會刻意嘗試特別的釣魚技巧及新穎的觀念,然後再仔細地寫成每一次的釣魚心得筆記。

在經過一個月來密集的六趟花蓮溪釣魚之行後,我開始有系統地把一些經驗與心得整理成文字,然後發表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為這段時間遠征花蓮溪釣何氏棘魞的經驗留下一個完整的句點。

畢竟,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下圖:花蓮溪的黃昏非常的寧靜美麗)

(下圖:在舊的193號縣道旁盛開的油菜花田)

釣場環境與標點

我在花蓮溪釣魚的這一個月裡頭,花了一些時間將從壽豐溪匯流口一直到木瓜溪口的這段花蓮溪地形大致上探勘了一遍,因此對於這個溪段裡頭何氏棘魞棲息的地點基本上有了一點初步的概念與了解。

基本上,從壽豐溪匯流口一直到出海口的這段花蓮溪的地形,是屬於開闊的平地溪流型態,簡單的來分類的話,花蓮溪的溪流地貌僅僅只有急流、淺瀨、及緩流等三 種類型的溪流地貌,缺乏北部溪流那種變化豐富的地貌,像是深淵、潭區、平瀨以及大石林立、落差極大的棧瀑等等典型的溪流地貌。

不過花蓮溪的水量並不能說稀少,因此溪流的流幅以及水流的速度都相當的可觀,以月眉大橋到花蓮溪大橋之間這段下游溪段來說,許多溪面的寬幅都在30公尺以 上,在這樣地形開闊、水量驚人的大型溪流釣魚,傳統的手竿浮標溪流釣垂釣的難度相當的高,即使是拿出24呎以上的超長手竿來釣魚,可能都還會有施展不開的 無力感。

(下圖:壽豐溪匯流口附近的花蓮溪大多是淺水急流的地形)

此外,花蓮溪的溪床構造主要以大小卵石及細沙為主,因此缺乏北部溪流裡頭以堅實岩盤與大小石塊所構成的豐富地貌,單一區段的溪流地貌範圍與長度通常極大, 因此常常會遇到綿延幾十公尺的釣場都是深度平均、溪床底部缺乏變化的淺瀨或者是急流區域。基本上,這種單調的溪流地貌可以提供魚類躲藏棲身的地點並不算 多,因此何氏棘魞大多會在急流邊緣的緩流區,或是水流較為和緩的洄流區域來活動。

依照我這幾次在花蓮溪釣魚時候的觀察,以及以各種擬餌實際來試釣驗證的結果,從米棧大橋到木瓜溪口這一段花蓮溪流域裡頭的何氏棘魞,主要棲息在以下的幾種典型溪流地形當中。

第一種典型的何氏棘魞標點是急流之後所形成的緩流區域,或是急流流心邊緣的洄流區域。基本上我在這種溪流地貌裡頭釣到何氏棘魞的數量算得上是最多的,上鉤魚體體型大小的分布範圍也比較廣泛一些,大致上從20~40公分之間的何氏棘魞都有上鉤的紀錄。

第二種典型的何氏棘魞標點則是水深在2呎以內的大範圍淺瀨,不過在這種區域裡頭所釣上來的何氏棘魞體型通常較小一些,一般來說大多是20~30公分之間 的,偶爾會有幾尾超過30公分體型的何氏棘魞上鉤。這種標點裡頭魚群的數量通常不多,釣上來幾尾之後水裡頭的何氏棘魞通常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因此這類標 點大多是採取試釣的策略來進行,一旦水裡頭的魚停止吃餌馬上就換到下一個標點內。

(下圖:急流後段所形成的緩流區域是何氏棘魞典型的標點)

(下圖:大範圍淺瀨區域也是何氏棘魞典型的標點之一)

第三種典型的何氏棘魞標點則是水流穩定的平瀨區域,花蓮溪這裡的平瀨區基本上水流都還算是相當湍急,以北部溪流的標準來看應該稱得上是急流吧,但是花蓮溪 真正的急流地貌無論在水量及聲勢上又幾乎是一般北部溪流裡頭所謂超大急流的標準。在花蓮溪這種的平瀨標點內通常常棲息著體型相當巨大的何氏棘魞,在我試釣 過的幾處這類標點裡頭,上鉤的何氏棘魞幾乎都是超過35公分以上的體型,那尾紀錄的47公分的大型何氏棘魞也是在這種類型的標點裡頭釣上來的。

(下圖:第三種典型的何氏棘魞標點則是水流穩定的平瀨區域)

不過,這些花蓮溪裡頭的標點基本上並不能涵蓋其他溪流裡頭可能釣到何氏棘魞的標點類型,事實上,花蓮溪上游的馬太鞍溪、萬里橋溪都有明顯的變化溪流地貌, 除了卑南大溪的下游之外,上游的新武呂溪以及蜿蜒的秀姑巒溪,也都有與花蓮溪截然不同的豐富溪流地貌,在這些溪流水域裡頭的何氏棘魞標點應該會比花蓮溪這 裡來得豐富與多變化一些。

此外,我觀察到花蓮溪的何氏棘魞會很大膽地在水深極淺的區域活動,原本從網路上看到的資料提到說,成群的何氏棘魞紛紛露出背上的魚鰭在淺水域捕食玩耍,的確還真的難以置信,後來真的就在溪邊親眼看到這種大膽的現象。或許,這種行為可以作為尋找何氏棘魞標點的參考。

—- 未完,待續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