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禮拜前我到宜蘭市郊的一處自然湧泉野塘,打算以擬餌來釣池裡頭的泰國鱧魚,不過那天的釣況實在是很不理想,換了十來種軟餌之後還是連一點來咬假餌的跡象都沒有,加上當天早晨的太陽實在是非常的炎熱,因此我就只好提早收竿,打算早一點回家陪陪Ally吃早餐。才剛收完竿之後正要打道回府,回頭一看,原本只有一位釣友在釣魚的池畔,此刻竟然已經有四位釣友同時在下竿垂釣。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我走到兩位釣友的旁邊靜靜地觀看別人釣魚。
當天這幾位釣友主要的對象魚種都是池裡頭的土鯽魚,我仔細打量了一下大家的裝備,竿子都是12呎左右的短竿,其中不乏日本名廠的專業並繼鯽魚竿,標準的孔雀翎製止水池釣浮標,10公分左右的雙勾短子線配置,然後搭配摻雜著台糖飼料與進口日本鯽魚餌料的釣餌作釣。除此之外,專業的日式池釣釣座,手工精製的原木架竿器,鯽魚釣專門的進口竿袋樣樣齊備,儼然就是日本釣魚錄影帶當中釣鯽魚名人的行頭。
我簡單地跟其中一位跟我年紀相仿的釣友搭話了幾句,不過可能是因為我是這口池子的陌生面孔,以至於對方搭腔的態度跟內容都相當的簡短冷淡,不過這也不能怪別人,畢竟後來才知道這口池子裡頭的鯽魚一直都是這群釣友,從宜蘭各地河川湖泊釣來當地放養的,突然間一個不是釣鯽魚同路人的陌生釣客出現在眼前,難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緊張。
於是我也很識趣地停止談話,然後又繼續靜靜地站在旁邊觀看別人釣魚。在觀看別人釣魚的同時,我格外地注意著這幾位釣友釣鯽魚使用的手法,明確一點來說,不僅僅是觀察別人的釣組如何設計與安排、浮標如何調校及設定,還包括調製餌料的手法、掛鉤餌料的方式與大小形狀,還有就是如何判斷揚竿時機、起竿與出竿之間的頻率與時間差,這些看似不甚起眼的細微末節,卻是可以清楚地看出每個人獨到的釣魚技巧及觀念。
(下圖: 當天釣魚的野塘及鯽魚釣客)
當天池底的小雜魚很多,因此每個人揚竿落空的機率都很高,為了更有效地掌握到細微的魚訊,因此大家都有志一同地將浮標調教到只剩半目的臨界浮力狀態,然後餌料調製得極為鬆軟,因此從出竿到起竿的間隔縮短到大約在15秒以內。換句話說,當天大家釣鯽魚的手法都是在釣餌剛剛落到池底,馬上掌握第一個啄餌的魚訊就立刻揚竿作合,當然這多多少少還有一點半猜半矇的剉魚成分在其中。只是我站在池邊看了大半天,四位釣友恐怕也沒釣上幾尾鯽魚,後來其中的一位先生猜想大概是前一天的周末魚兒已經被捷足先登的釣友給操到怕了,以至於今天的就餌情況不甚理想。
我站在池畔靜靜地觀察大家的釣魚手法,心裡頭其實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目前台灣各地大多數的釣魚活動都有著極為濃厚的日本風格在其中,不管是主流的溪流釣、池釣、灘釣或者是浮游磯釣,基本上幾乎都是從日本本土直接原封不動地移植過來,或者是加以適當改良之後成為適合本地釣魚環境的專門釣法。在這些日式風味極濃的釣魚活動中,釣鯽魚的專門釣具與其釣法觀念移植到台灣的時間大概是最早的;大約在30年前左右,台灣曾經流行過一段時間的釣日本鯽魚活動,當時候臺灣各地都有不少的專業日鯽釣魚池供釣友付費垂釣,這項活動在風行了一陣子之後逐漸被釣福壽魚給取代,專業的日本鯽魚持只剩下北部寥寥幾家在持續經營中,要不然就只剩下寶山、大埔等等幾座水庫裡頭還有一些碩果僅存的日本鯽魚族群。
這幾年雖然釣日本鯽魚的活動還是沒能回復當年的盛況,但是取而代之的是許多本地釣友開始回過頭去鑽研原產土鯽魚的專門釣法,因此最近開始在各地水域看到很多專門釣土鯽魚的釣客。但是,仔細觀察一下這些鯽魚釣客的手法及技巧,其實絕大部分都是採用釣日本鯽魚的釣組設計及手法。嚴格說起來,釣土鯽魚的釣組跟技巧觀念,在很多細節上跟釣日鯽還是有些顯著的不同,這其中最主要的差異在於這兩種鯽魚的天然食物來源跟日常的覓食方式有所不同的緣故。
(下圖:美麗可愛的小土鯽魚)
以日本鯽魚來說,日鯽平常的食物來源主要是來自懸浮在水中的浮游生物與植物碎屑,在生理構造上具有專門用來篩濾這些浮游生物的腮耙,這一點跟同樣也是以浮游生物為主食的鰱魚相類似。為了捕食這些懸浮在水中的浮游生物,日本鯽魚一天之中所處在的泳層深度是在不斷變化當中的。這是由於湖泊裡頭的湖水雖然平日看似靜止不動,其實還是多少會受到風力、日照、氣溫以及湧泉的影響,以至於產生循環性的流動。而湖水裡頭的浮游生物同樣地也會受到上述諸多因素的影響,因而產生生物密度與分布上的變化消長。因此,這些以浮游生物為主食的日本鯽魚就會隨著浮游生物分佈的移動,而在不同的地點及泳層之間不斷地游走,該如何正確地選擇這些日鯽出沒的釣點及設定適當的釣組泳層深度,往往是釣日本鯽魚的時候最為關鍵的因素。也因為這樣,日本鯽魚的釣組設計才會有包括底釣、宙釣(中層浮釣)等等多種手法變化出現。
再則,因為配合日本鯽魚天生吸食懸浮餌料的天性,日本本地各家釣餌製造商開發出各種鬆軟黏稠程度不一的專業鯽魚粉餌,提供給愛好釣日鯽的高手調配使用。台灣本地的釣友在繼承日本鯽魚的釣技釣法的同時,也同時接受了這些調製釣餌的觀念與技巧,將之應用在本地的釣土鯽魚活動,甚至於在釣福壽魚的場合也可以看到極其深遠的影響。
但是,土鯽魚日常的天然食物與覓食的方式,其實與日本鯽魚有很大的根本性差異存在,在很多方面,原生土鯽魚的習性似乎比較接近於鯉魚,事實上在很多天然水域裡頭,鯽魚與鯉魚幾乎生活在相同的棲地裡頭,釣友在釣土鯽魚的時候被不請自來的野鯉意外拉斷釣線的情形也屢見不鮮。土鯽魚的食性基本上是屬於葷素不忌的雜食性,嚴格地來說似乎又比較接近葷食一些。因此土鯽魚跟鯉魚一樣鎮日在池塘底部翻食池底泥巴裡頭的水生生物以及食物碎屑,釣友在釣棚的設定上通常還是以單鉤置底,或者是雙鉤同時置底的方式作釣。
土鯽魚在生理構造上還是跟日本鯽魚有著一些差異,舉例來說,土鯽魚的吻部一般來說比較接近下方,這也是因為適合底食性的緣故,日本鯽魚則位在接近體高中段的高度,比較適合吸食懸浮在水中的食物。我自己為了實際觀察鯽魚的覓食方式,曾經養過一缸大約二十來尾的小土鯽魚,從實際的觀察裡頭可以發現到小土鯽魚鎮日在底層不斷地大口吸入缸底的細沙,然後在過濾完飼料碎屑之後再將沙粒全部吐出來,因此在那段飼養小鯽魚的時間裡頭,水族箱底部的沙子完全乾乾淨淨地,連一點殘渣碎屑都沒有,其清潔水族缸的功能比起琵琶鼠還真的有過之而無不及。後來這群小鯽魚在移往庭院的小水缸養殖之後,水族箱裡頭不到幾天就長滿了濃厚的綠藻,水質也因此十分容易腐敗產生臭味,可見得土鯽魚在自然生態系裡頭是扮演著一定的重要角色。
此外,土鯽魚在啄食大顆食物的時候,是具有非常顯著鯉科魚類就食特性,通常鯉科魚類的特徵之一就是具備顯著的咽喉齒構造,只要打開鯉魚或是鯽魚的嘴巴往裡頭看去,就可以看到上下兩排的齒狀軟骨構造,吻部完全沒有牙齒的鯉科魚類就是利用這種構造來磨碎食物幫助嚥食。因此土鯽魚在吞食堅硬的食物的時候,會先將食物吸入口中,然後用咽喉齒將食物壓成碎塊,吐出之後再一一吸入口中吞食。因此在釣土鯽魚的時候,這種習性可以讓釣友有效地避開小雜魚的騷擾。
(下圖:釣鯽魚常見的外道雜魚,拼勁十足的鯁魚(圓吻鲴魚))
夏季的釣場不論是湖泊、河川還是溪流通常都充斥著大群的盜餌小魚,當天的這處野塘當然也不例外。根據我對當地魚種的了解及觀察,包括小吳郭魚、牛屎鯽、大肚魚、甚至小圓吻鲴魚都會來搶餌,其中又以小吳郭魚最令人感到不堪其擾。因此我的第一個建議是適度地調整餌料的硬度,過分鬆軟的調餌手法比較適合魚種單純的管理池,在小魚橫行的野生水域徒然增加吸引更多小雜魚前來搶餌的困擾。反之具有適度硬度的釣餌反而能夠避開不斷消餌的困擾,增加土鯽魚前來就食的機率。
第二個建議是採用圓形的餌團,而不是大家習慣採用的紡錘型或是吊鐘型餌團,關於餌團形狀這一點很多釣友其實都不曾去認真思考,簡單地來說,紡錘型或是吊鐘型餌團最容易消餌,因此誘魚集魚的效果最好。圓形餌團則因為沒有死角,因此抵抗小魚啄食的效果最佳,至於圓扁形的餌團魚兒就餌時候最容易深吞,通常中魚機率最高。
第三個建議則是採用短柄的圓形鯽魚鉤,可以減少釣餌被小魚盜食的機會。在日本釣鯽魚的專用釣鉤裡頭,角形鉤與圓形鉤是兩大類別,一般釣友為了掛餌及卸鉤取魚方便,通常會採用鉤柄較長的角形鉤或是弧形鉤系列,但是鉤柄長的釣鉤除非是採用較小號數鉤子完全包覆在餌糰裡頭,否則鉤柄露出部分很容易成為餌團崩解的起始點,在大批小魚壓境的同時,很容易因此提早造成餌團消餌。反之短柄的圓形鉤則可以完全包覆在餌團裡頭,小魚搶食的時候圓形餌團只是不斷翻滾打轉,不易造成餌團崩解消散的情形,因此可以提高在水中的持續時間,增加鯽魚前來吞食的機會。
其實,一味地追求「快手」並不能有效地增加釣獲土鯽魚的機率,特別是在盜餌小魚橫行的夏日野塘,一般的釣魚人在面對生性敏感,就餌動作輕微的土鯽魚的時候,很容易傾向採用特別敏感的釣組設計及手法來應付,其實很多時候過份頻繁的揚竿作合動作,往往只會增加土鯽魚的敏感戒心而已,反倒是簡單樸拙一些的釣組設計,反而更能夠釣到更多更大的土鯽魚。
以上一點點池畔觀察的心得與建議提供給喜歡釣土鯽魚的朋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