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用了很長的篇幅及一些簡單的材料力學公式,試圖來清楚地解釋「釣線平衡」一些最基本的原理與觀念,不過從大部分看過該篇文章的人一致的反應來看,裡頭引用的理論及公式似乎還是太過艱澀難懂一些,因此,在接下來要談到的關於各種材質釣線方面的問題裡頭,我就儘可能地以更白話一點的方式來闡述。
目前台灣釣具市場上主要的釣魚或是漁業用釣線的種類,一般而言可以概略分為單股尼龍線(Monofilament),氟素碳纖線(Fluorocarbon),以及編織線等三大類。這三大類的釣線各有其優缺點,不過一般釣友在購買使用的時候,大多只是著重在釣線的釣力值及結節強度,其他包括釣線的比重,切水性,延展性,記憶效應等等,同樣會決定性地影響到釣魚的效率及便利性的因素,卻很少人會認真地去注意與思考。
因此,首先要花一點篇幅將各種材質釣線的特質與各方面的性能表現,作一番簡略而通盤的介紹,這對於各種不同材質釣線之間該如何搭配及組合,會有相當程度的幫助。我翻閱了手頭上現有的資料,從2004年4月號美國釣魚雜誌Field & Stream裡頭,找出一篇介紹大口黑鱸專用釣線的專文Bass Fishing Line Guide,然後翻譯與節錄出來提供給大家參考。
第一種常用的釣線是單股尼龍線(Monofilament),這種材質釣線的特質是柔軟,釣線長時間使用後的記憶性效應並不顯著,因此在拋投的過程中釣線本身的彈性阻力以及相對應的空氣阻力較低,容易操控及拋投釣組。一般而言,該種釣線的價格相對較為便宜,因此大多用在漁業上使用。此外由於天生的優良延展性,鱸魚在吞食魚餌的時候不易產生異樣感,因此餌食能夠被吞得更為深入,良好的延展性也可以有效吸收鱸魚上勾時候的爆發力,減低釣鉤被大魚拉直的風險。缺點則是缺乏耐磨耗的特性,以及由於柔軟度及高延展性以至於在魚訊的反應上較不敏銳鮮明。
第二種則是低延展性的單股尼龍線(Low-Stretch Monofilament),這種尼龍線改進了原來單股尼龍線的缺點,因此有較低的延展率以及較為敏銳的魚訊反應能力,可以有效地增進魚兒著鉤的準確度。不過,因此卻犧牲了單股尼龍線原有的柔軟度及容易拋投的特性,大多適用在障礙物多的釣點,以及必須使用在比較粗壯的重裝備場合。一般而言該種釣線的價格也不算貴,台灣釣友熟悉的Berkley Trilene為其中之代表。
第三種則是所謂的超級釣線(SuperLine),這是美國當地釣具廠商促銷所想出來的噱頭名稱,泛指一些像是台灣泛稱布線的編織線系釣線,以及特殊高分子融接線系,像是大家熟悉的蜘蛛絲(SpiderWire)以及火線(Berkley FireLine)等等,都是所謂的超級釣線。這種釣線最大的特色是幾乎完全無延展性及記憶效應可言,而且超級釣線的使用壽命極長,不像尼龍線或是碳纖線很容易受到陽光裡頭的紫外線傷害,以致於在重複使用多次之後就容易迅速老化及劣化。此外,該類釣線之所以被稱為超級釣線的緣故,在於其結節強度與釣力值遠遠超越其他種類的釣線。以相同線徑的火線來說,釣線的拉力強度通常是相同線徑碳纖線幾倍以上,不可不謂超級強悍。
若要說這釣線有任何缺點的話,早年的超級釣線產品很容易產生纏線的問題,特別是纏住竿先或是在線杯上糾纏不清,不過新的產品已經在這方面有極大程度的改善。此外在使用該類釣線釣魚時候,很容易因為缺乏吸收衝力的延展性而使得子線及魚鉤承受相對較大的力量,常常產生子線斷裂及鉤子拉直的情形。相對地,由於缺乏會遲滯魚訊反應的延展性,該類釣線在反應魚訊上面具有極佳的表現,揚竿作合的動作確實流暢,不易使大魚因著鉤不確實而逃脫,在障礙物很多的釣點也不易讓魚兒脫逃。
最後一種釣線就是台灣釣友非常熟悉俗稱「卡夢線」的氟素碳纖線(Fluorocarbon),這種釣線的優點是在水中幾乎完全透明,因此透視性極佳,魚兒不容易地發現釣線的存在,非常適合水質清澈度佳的釣場使用。此外,碳纖線本身非常的強韌耐磨耗,低度的延展性使得著鉤的動作相當確實有力。然而,相對地低度延展性卻會使得鉤子容易受力損毀,在作為拋投母線使用的場合則有不易拋投的缺點。此外在價格上相對於一般尼龍線是要貴上許多,因此台灣本地釣友大多拿來當作子線使用。
以上對於四種釣線的簡單介紹之後,相信大家應該對於市面上所販賣的多種釣線應該有基本的認識與了解,不過由於上面這篇文章主要是針對釣大口黑鱸所使用的出口拋投母線說明,考量到美國當地跟台灣的釣魚活動不論在魚種、釣法及釣場環境等等均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差異,因此還有必要在針對本地釣魚活動的特性特別加以說明。
在釣線的特性方面,有幾點關鍵因素是必須加以特別說明的。首先,是釣線本身的材質比重問題,一般而言,在上面介紹的幾種釣線之中,尼龍線的比重通常最輕,因此尼龍釣線入水之後大多不會一股腦地不斷地下沉,而多是漂浮在水面上載浮載沉。尼龍線的這種輕質比重的特性在浮游磯釣的場合顯得特別重要,在目前主流的磯釣(ISO Fishing)活動中,不論你是使用傳統的高梁製長桿浮標,或是日式的阿波及阿達利浮標釣組,通常都是以甩竿磯釣的方式進行,而磯釣捲線器所使用的螢光母線大多是尼龍線系。這是由於在浮游磯釣的場合,浮標通常會在海面上隨著潮流漂流擺蕩,浮標的下方則是一條大約十來尺長的碳纖子線,碳纖子線除了有耐磨耗堅韌及魚訊敏銳的優良特性之外,以大於海水比重的下沉性及良好的切水性,可以讓釣餌快速而且準確地進入釣手所設定的釣棚內。
但是浮標上方的母線則必須具備與子線完全不同的功能特性,在磯釣場合裡能夠準確地掌握潮流通常就能掌握較高的釣魚機率,但是海裡頭的潮流總是瞬息萬變、變化難測的,即便是海面上浮標所在的潮流,都有可能跟浮標正下方十來尺深度裡頭釣餌所在位置的潮流完全相反;更何況釣者眼前的近岸潮流,往往跟浮標釣組漂流出去的離岸潮流,有著完全相反的方向與流速。因此磯釣釣手除了必須能夠準確地操控浮標釣組的漂流方向及釣棚之外,也必須充分掌握從竿先到浮標之間這段母線餘線的長度及其鬆弛的程度,這不單單只是為了能夠在第一時間以最快的速度作合揚竿,而是萬一過分鬆弛的母線隨波逐流被浪捲到海裡去,或是隨著不易掌握的紊亂潮流到處漂流,非常容易在礁岩上掛底以至於整組釣組失落到海裡去。因此,這也是為何市面上的磯釣母線大多會採用比重較輕容易漂浮在海面上,而且染上顯眼的螢光顏色的尼龍線的緣故。即便是當日本磯釣名人高橋哲也那革命性、驚世駭俗的下潛式天狗浮標釣法問世,其所採用的也只是適當增加比重之後,以至於能夠稍微漂潛在海面數尺以下的SP線系尼龍母線。
但是尼龍磯釣母線的高延展性,也的確存在著延滯作合效果的缺點,浮標漂流的距離越遠,延滯的效果也會隨著竿先到浮標之間這段母線的長度的增長而增加。以高橋哲也的下潛式天狗浮標釣法為例,浮標在潮流裡頭緩緩地乘流漂浮著,魚訊的發生通常是透過尾長黑毛直接拉動稍微繃緊的釣線然後傳遞到竿先上。因此,除了長度極長的尼龍材質母線會增加延滯作合的緩衝效果,釣線在海面下被流動潮流牽動的效應,以及釣線材質與海水之間的流體黏滯性效果,都會大幅增加揚竿作合時的遲滯效應。這也是為何高橋哲也每每會以極其誇張的大幅度揚竿動作來作合,細心一點的釣友也可以從釣魚錄影帶裡頭發現,在第一時間揚竿中魚之後,高橋通常還會大幅度地揚竿作合幾次,其目的就是要讓魚鉤能更加確實地鉤入尾長黑毛堅硬而且銳利的嘴唇內。關於這一點在國內釣友與高橋哲也面對面的交流對談裡頭,也已經被高橋本人親口證實。
在池釣的場合裡也會有類似的情形發生,不過由於池釣絕大多數是在毫無潮流可言的靜止水域中發生,因此池釣母線的功能需求與浮游磯釣畢竟有所不同。但是靜止水域的浮標釣魚,同樣地也要求母線必須能夠適當地漂浮在水面上,這裡頭主要的理由是因為池釣的對象魚大多相當敏感與神經質,特別是釣友常常造訪的競技池或是大眾化釣場,裡頭的魚兒通常已經被釣友們操到怕了。因此,在釣取這些索餌動作異常輕微的池魚的時候,大家都有志一同地將浮標調校至一目二目的敏感程度,只要魚兒一啄餌浮標下沉一目就立刻揚竿挫魚。但是這種程度的浮標調校非常地怕風,特別是水面上母線的餘線容易受到水波及微風的影響,因此有經驗的釣友大多會在浮標站立定位之後,刻意將部分竿先伸入水中,將一部分的母線壓入水面底下,以減少微風對於浮標敏感度的影響。可是母線沉入水中的程度又不能太過頭,否則揚竿的時候過大的沉線水阻力以及母線破水時候產生的聲響,都會對釣魚造成負面不利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碳纖子線雖然有強度佳,切水阻力小容易揚竿作合的優點,但是比重大的碳纖線容易過度下沉,以至於產生更多的水阻效應,反而抵消掉原來的優點。因此,因此比重較輕而且能夠適當地沉在水面下的尼龍線系母線,就成了比較適當的母線材質選擇。
但是,在許多實際釣魚的場合之中,釣線種類該如何選擇的這個問題,很多時候卻都不是如此單純容易解決的。以我在宜蘭河裡頭釣野鯉為例,我選擇的野鯉釣點深度大多超過15尺深,在雨量充沛的季節某些釣點的最大深度甚至到達20尺以上。由於我釣鯉魚大都是採用手竿浮標釣,因此面對這些深度極深的河流釣點,只有24尺長竿節極硬調鯉竿才適合在這些深度極大的釣點內來跟動輒,5,6台斤以上的野鯉對抗。
通常大多數的人會覺得這樣的深度裡頭釣魚的難度很高,實際上真正的困難並不是在於標點的深度,而是在於如何克服始終流動著的河水,而且能將釣組準確地帶入大野鯉群聚的標點內。依照我在野地實際的觀察來看,野鯉是有極為明顯的群聚性,這一點與外國原文釣鯉魚的專門書中所提到的觀點一致。更有甚者,由於宜蘭當地出產大野鯉的河川,如宜蘭河與冬山河等大型河流,裡頭可供野鯉成長的食物太過豐富,河道又極為寬闊深邃,河裡頭的大野鯉鎮日在河道裡頭洄游覓食,吃飽了之後常常不斷地躍出河面玩耍,因此要能釣到大野鯉的難度極高。比較可行的方式通常是必須先選擇野鯉可能經過或是聚集的適當的標點,然後在索餌意願較為明顯的晨昏時分下竿,才有機會能與巨大的野鯉交手。
因此,能夠在標點內準確的狙擊是能否成功釣獲野鯉的關鍵因素,即使採用24尺的長手竿來作釣,照理說可以增加釣組漂流的時間跟流程,但是河道裡頭的流速往往達到每秒鐘0.1~0.2公尺的速度,以24尺手竿釣20尺深度來說,等到釣餌下沉到底部的時候,其實往往也已經快流到流程尾端了。因此,除了要選擇稍微靜止一點的標點之外,釣組的設計也必須要能夠快速準確地沉入標點內,讓釣餌停留在標點的時間能夠達到最長。
通常最能夠達到這種目標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採用沉底釣法,事實上宜蘭當地許多專門釣野鯉的高手幾乎都是採用手竿沉底釣法。但是手竿沉底釣的缺點很多,首先始終繃緊的直感式釣組會讓搏魚的緩衝空間變小,因此釣組的尺寸通常要比浮標釣的大上一號以上。再則由於直感釣法竿先的抵抗性很容易讓鯉魚在吸餌的時候引起警覺,釣手因此必須選擇適當漂亮的魚訊然後強力揚竿作合,才能有效增加中魚的機率。因此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直感釣法的釣獲率其實是明顯低於浮標釣法的。
為了對付河裡頭難纏的大野鯉,這幾年來我大概嘗試過以下幾種不同的浮標釣組設計;第一種是採用尼龍母線,雙鉤短子線設計,子線的材質可以為尼龍線及碳纖線,母線的長度大約是22尺到23之間,底下以美式轉環連接兩股約30~45公分的子線,浮標則是自己以手工製作專門適應河流環境的野鯉浮標。由於是流動水域的緣故,因此捨棄傳統池釣集中鉛片荷重設計,改採用歐式釣法之分段式鉛粒荷重。因此,釣組在水中會呈現跟溪釣浮標釣相似的弧度形狀分布,這種釣組拿來河裡頭釣野鯉極其有效。但是河水的流速偶爾會因為連日下雨或是河口海水退潮而呈現加速的現象,因此尼龍母線除了比重輕以至於下沉速度較慢之外,較快的流速會使得母線承受更多的阻力而大幅縮短釣組在水中停滯的時間。
為了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我改採比重大,切水性佳的碳纖線作為母線,果不期然,釣組下沉的速度是明顯地加快了,此外由於碳纖線強度較佳,因此可以採用更為纖細的母線製作釣組,更可有效地減少流水的阻力的影響,增加了釣組停留在標點內的有效時間。但是,在經過幾次實際的嘗試之後,卻又衍生出其他意想不到的問題。
首先,令人意外的是野鯉的釣獲率明顯地降低了,這一點剛開始的時候連我自己也百思不解。實際的情形是因為碳纖線良好的切水性,以及釣組的低度延展性,使得魚訊的傳達變得相當地敏銳有力,甚至連一點點最細微的魚訊都可以察覺的到。照理說這樣鮮明的魚訊可以使我有效地掌握到最佳揚竿時機,但是弔詭的是越是清晰可見的魚訊,越是讓自己無從判斷何時才是最佳的野鯉魚訊,以至於總是頻頻揚竿失手或是釣到其他外道雜魚。
野鯉是一種警覺性極高的魚種,在正常的情況下,一個黃昏釣魚時段大多也只是來啄食餌團幾次,因此釣野鯉的揚竿準則就是寧可頻頻讓水裡頭的魚兒消餌,也絕對不能胡亂揚竿以致於嚇跑水裡頭的大野鯉。然而過份敏銳的魚訊所發生的頻頻揚竿失手或是釣到外道雜魚,都會因此嚇跑水裡頭的野鯉魚群,以至於大大降低釣到魚的機率。其實這裡頭的道理就是過分敏感的浮標釣組設計,反而因此失去了篩選魚訊的功能,這個問題在溪釣的時候其實也很常見,在以後的文章中再詳細解說。
我仔細比較過兩種釣組設計的實際表現,發現到尼龍母線因為本身具有較佳的柔軟性及較輕比重的緣故,因此在水中的弧度形狀會比碳纖釣組來得彎曲許多,這意味著在同樣的釣棚深度,尼龍線釣組必須比碳纖線釣組調校出較大的釣棚深度,浮標下方過長的餘線長度會讓上面浮標的魚訊表現因此遲鈍許多,然而這種遲鈍的魚訊恰好就能適當地篩選出當野鯉就餌的時候跟其他外道雜魚魚訊的差別。因此我釣野鯉的場合並不過分要求浮標能夠調校出敏銳的魚訊,而是要讓野鯉毫無戒心地吸食餌團,因此原本看似遲鈍的尼龍釣組反而更加符合這些必要的特質。相反地,碳纖線系釣組過分敏銳的魚訊表現,雖然能夠鮮明生動地將水底一絲一毫的細微魚訊反應在浮標上,但是在浮標的動作表現上不斷的輕微抖動,讓我總是一直繃緊神經不斷地死盯著浮標看,最後卻還是神經兮兮地胡亂揚竿空歡喜一場。相反地,尼龍線釣組的魚訊只要一來,十之八九都是野鯉已經在吞食餌團了,因此浮標大多會輕輕巧巧地抖動幾下,然後緩緩慢慢地被壓入水中,於是浮標不是短暫地停留在水面下靜止不動,要不就是再輕輕地緩慢上浮,通常這個時候我就得全神貫注地上緊發條,如果水裡頭的野鯉還沒離開的話,在浮標突然間一個乾脆的下沉之後,就準備水裡頭的大野鯉好好地較量一番。
鑒於碳纖線系的表現不如預期,於是我又試著改用強度極高的火線當母線,原本最初的想法是想以同樣強度,但是線徑較小的火線來改進尼龍線系的問題,然而實際作釣的結果卻更加不理想了。以火線當作母線使用的時候,我發現了幾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首先,火線本身材質的柔順度不夠,因此釣組在水裡頭受到流水沖刷而形成的弧度不夠漂亮,嚴格地來說似乎還稱不上有弧度可言。以分段鉛粒配置來說,我發現火線在水裡頭的形狀是有點接近折線形狀的弧度,在鉛粒咬合的位置就是弧度的折點,如此不順暢的弧度將大大減低魚訊傳遞的敏銳程度。再則,坦白說火線的切水性不理想,因此釣組受到流水的影響遠超過我原先的估計,這使得釣組的操控困難度大大增加。最後,火線雖然有極高的強度,但是由於幾乎無延展性可言的特性,使得美式轉環底下的雙股碳纖短子線,在面對大野鯉上鉤那一剎那巨大的拉力時候,常常在瞬間以斷線收場,後來甚至用到2.5號碳纖線還是擋不住大野鯉兇猛的拉力。
從這整個過程來回想,原本還天真的以為用比重大、切水性良好的碳纖線可以提高釣獲率,卻沒想到過分敏銳的魚訊表現,反而讓自己無從判斷出正確的大野鯉魚訊。之後又想改採高強度火線來降低母線的線徑,以減少水流對於釣組的影響,卻沒想到又衍生出釣組弧度不順暢,以及子線號數必須因應衝擊效應增加的問題,這些衍生出來的問題其實都是自己始料未及的。
因此,我自己個人的觀點認為,在釣線種類的選擇及搭配上其實並沒有絕對的標準可以依循,釣者除了必須依照實際的主客觀條件來搭配及設計釣組之外,也必須以不斷實驗及嘗試錯誤的精神,來找出最適切合宜的釣線搭配。
簡單地來說「釣線平衡」基本上只是一種觀念,除了前面提到的幾項基本原理及原則之外,嚴格說來並沒有任何所謂的標準的準則可以依循。